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航天精神薪火相传 50载创新发展结硕果——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十部50年发展纪实
2021年03月25日
分享:

东风潮涨,春光浩荡。初春的贵阳,山花绽满枝头。3月25日,中国航天科工航天江南十部迎来成立50周年纪念日。

“从二道沟到天安门广场,从单一用户到多用户拓展,几代十部干部职工不懈奋斗,跨越雄关漫道,耕耘出累累硕果。”在十部2021年工作会上,十部主任苏日新的讲话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心间激荡。

1971年,原计划1970年在北京成立的第三机械工业部302所(2015年2月经中国航天科工批复,又叫第十总体设计部)在贵州省遵义市正式成立。时光流转,一代代总体干部职工前仆后继,填补了多领域空白,在漫漫征途上镌刻下薪火相传、砥砺奋进的足迹。

于艰难困苦中开创辉煌

“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1970年,按中央上级机关要求,原计划建于北京的302所,全建制迁至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几十公里外的二道沟。

“整个山沟除有一个狭窄的出口,全被陡峭耸立的山峰包围。只有到中午太阳当头,才能见到一缕阳光,沟内非常阴暗潮湿,可使用的面积不大,勉强只能建造一栋宿舍楼。”这是已经退休的老同志对二道沟的初印象。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302所创业者迎难而上,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三线精神”,开启了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在那段艰苦岁月,302所干部职工一边搞基建,一边钻研从兄弟单位调来的学习资料。技术人员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习讨论,在灯光晦暗的办公室里手工描图。大家学习热情高涨,都想尽快掌握专业技术,开展型号研制。

面对“行不行”的质疑,302所冲破重重阻碍,争取到型号研制任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早在302所成立之日便成为塑造其精神品格的内在基因。

产品研制过程中,技术人员每次进厂都要坐着没有遮挡的大卡车来回颠簸近百公里,回到家已是灰头土脸、疲惫不堪。有时突遇暴风雪,站在颠簸疾驰毫无遮挡的车厢里,技术人员常常被呛得透不过气,只能把车子停在山坳的公路边躲避。

为了更好地开展科研生产,1973年,302所整体搬迁至遵义市南郊桃溪寺。在试验准备和实施阶段,302所技术人员在戈壁大漠一待就是数月,饮风沙,战苦寒,铸利剑。室外零下40多摄氏度,技术人员住在阵地营房简陋的房间里,而暖气片只有微温。在桃溪寺的3层红砖小楼里,302所基本完成了某系列型号的全部研制工作。1983年,某型号正式定型,其性能指标大幅提升。

上世纪90年代,302所面对型号任务严重不足、人才大量流失的困难局面,全体干部职工没有选择退缩,而是决心重整旗鼓,自筹资金开展新型装备的研制工作,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坚定、果敢与勇毅。

50年来,十部干部职工矢志不渝,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从仿制到自主研发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创新中实现转型跨越

2006年,根据上级调整,十部调迁至贵州省贵阳市。从遵义到贵阳,从老楼到新楼,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一代代十部干部职工矢志铸剑的信念。几十年自主创新,数十载不断超越,十部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十部用自主创新、开拓进取一次次刷新航天梦、中国梦的新高度。

2015年2月5日,第十总体设计部正式挂牌成立,十部从总体所转型升级为总体部。对十部干部职工而言,这不仅仅是一个名称的获得,更是在航天报国路上的全新探索。

面向国家战略发展、新科技革命等新形势和新需求,十部在巩固现有领域的基础上,着眼用户需求,在多领域寻求突破,精准发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十部进一步提升体系研究能力、系统总体把控能力和对分系统研制的工程经验,更好地支撑型号装备总体设计。

数十载拼搏进取,十部的研试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十部已经具备完备的产品系统总体设计能力,条件建设得到跨越发展,正在开展多个型号装备研制以及数十项预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初步形成了多型号并举、多品种配套的发展局面。

此外,十部依托集团公司、航天江南产业平台,成立综合保障研究室,加强售后增值服务,做大型号保障业务,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成面向西南地区中小企业的软件测评服务平台,利用在软件评测方面的技术、人才、设备等优势,积极开展对外软件测试服务,先后为航天、南方电网等多家企业开展软件测试。2020年,十部软件测评业务收入达2400余万元。

走进十部由贵州省评定的四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一群青年技术人员正在低声讨论着,紧张有序地开展试验验证工作。工作室的一角,坐着来自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几个人神情专注,手里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列满了演算公式。一直以来,十部积极寻求与高校专业团队的合作契合点,激发创客的主观能动性。

为积极响应国家“双创”号召,十部构建了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新模式,将“双创”作为培养、锻炼、发现创新复合型领军人才的主渠道和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颠覆性专业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持续深化航天江南航天防务产业发展规划,创新驱动深入推进,实现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方位创新格局。

苏日新介绍,在“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保障一代”的型号研制思路指导下,十部走出三线,开拓预研市场,抢占科技制高点。2019年,十部北京研发中心正式成立,未来还将在全国布局若干技术孵化中心。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十部的预研收入翻了数番。到2025年,十部要建成一个实体与数字化孪生并存的国内一流智慧总体部。”苏日新说道。夜幕下,十部的科研大楼依旧灯火通明,十部全体干部职工正在用实际行动圆心中的航天梦、强国梦。

以党建强思想聚英才促发展

航天事业是党和国家的事业。50年来,十部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持续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和企业文化宣传等工作,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不断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在集团公司党组和航天江南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十部党委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打造具有引领力、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创新力和管控力的党组织,为十部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十部党委书记周登梧说,“凝聚力上去了,战斗力才能上去。一个人跑得快不行,一个团队跑得快我们才能跑得远,我们要让每个同志都成为朝着一个方向做功的发动机。”

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各种荣誉称号,先后斩获国家级、部级科技成果奖100余项,多人次获评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贵州省劳动模范、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中信航天防务人才奖等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十部这一份份荣誉的获得绝非偶然。长期以来,十部党委坚持深化“双培养一输送”,把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党员骨干输送到关键重要岗位,探索“一支部,一特色”“党员突击队”“党员先锋岗”等特色党建工作方法,推动党建工作与科研生产任务深度融合,连续7年获得经营业绩考核优秀,2020年实现党建考核同步优秀。

“对党和人民忠诚,理想信念坚定,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十部能够经得住风雨的根本原因。”每年新员工培训会上,苏日新都和大家分享体会。

没有微型计算机和相应曲线绘制软件,老一辈创业者手工完成了数千页的试验数据集、曲线集和分析报告;为验证推测方案数据的准确性,保证计算过程可控,老专家常常连续十几个小时盯着计算机,视力短期内从1.5急降到0.4;为了验证产品性能,试验人员冒着随时可能发生强烈爆炸的风险,和产品一起在车上行进了130多公里;年轻设计师连续3个月加班加点,成功将类似主机、屏幕、键盘分开存在的台式电脑一样的产品,像笔记本电脑一样集成为一体;销售人员顶着寒风在用户单位门口久久等候,只为换得几分钟的交流时间……他们都把国家利益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也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十部全体干部职工不断开拓进取,阔步前行。

50年波澜壮阔的征程,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一直以来,十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始终把人才工作融入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十部努力构建学习型班子、知识型队伍,不断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工程经验丰富,能吃苦、肯钻研、讲奉献、善于集智攻关的优秀科研团队。

面对三线地区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困难局面,十部通过大力开展伯乐工程、落实职工教育培训、实施“以老带新”和“导师带徒”制度、依托基地联合高校办学以及自培定向研究生等措施,打造了一支科技水平高、原创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航天江南人才接力工程牵引下,大批青年骨干人才在十部从“丰羽”“展翅”实现“腾飞”“翱翔”。

如今,十部有22名集团级以上专家,7人入选集团公司级创新型拔尖后备人才,1个贵州省示范党支部,2个集团级党员突击队,1个贵州省四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和3个贵州省三星级劳模创新工作室。

勇担扶贫攻坚的时代使命,多年来,十部选派驻村干部对口扶贫村谋发展,通过多种渠道支持脱贫攻坚50万余元,组织青年设计师定期为周边地区中小学带去科普课程,播撒航天梦、科技梦的种子。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当前评论0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