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id"] => int(21)
["name"] => string(6) "股票"
["url"] => string(17) "/home/Index/lists"
["img"] => array(3) {
[0] => array(25) {
["id"] => int(7940)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6) "东方园林引入国资战投揭盅 混合所有制龙头典范呼之欲出"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41) "/data/upload/2019-07-31/5d40fd3480c57.jpg"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9235) "<p>近日,中国生态环保行业的重要玩家东方园林传来消息。继2018年末公司实际控制人何巧女转让部分股权之后,7月30日,东方园林(002310)引入国资股东的公告终于出炉,通过一系列动作,东方园林将正式成为北京市朝阳区国资委旗下控股企业。</p><p>事实上,近两年有关国资加速入资民企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2018下半年开始,环保企业股权转让、质押、债务融资活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ST凯迪、神雾节能、盛运环保等共计11家上市环保企业均与国有资本签订框架协议或开展股权合作。进入2019年,这一趋势愈演愈烈,特别是国资入股优质环保企业的势头非常强劲,包括北控水务、碧水源、清新环境等多家环保企业悉数引入国资。</p><p>如今传闻已久的环保龙头东方园林再获国资强援一事终于揭盅,面对控制权变更,赞扬有之,质疑声亦存在。站在东方园林角度,此举深意何在?对于朝阳国资而言,入主民营环保龙头的动因又是如何?本次联姻将产生什么样的连锁效应?</p><p>一场强强联手、重塑中国生态环保产业版图的大变局正在悄然开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9-07-31/5d40fd28947f9.png" title="5d40fd28947f9.png" _src="/data/upload/2019-07-31/5d40fd28947f9.png" alt="5d40fd28947f9.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东方园林昌宁右甸河城镇核心段流域综合治理二期项目鸟瞰图</span></p><p><strong>逆境突围 生机乍现</strong></p><p>从2017年末开始,我国金融“去杠杆”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和PPP清库等工作的实施,民营环保企业普遍遭遇了严重的投融资困境,债务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资金成本急升、信用风险剧增等问题严峻。</p><p>行业“凛冬”未褪,国资开始频繁出手。在融资环境不甚宽松的背景下,国资从三四年前的试探性入局,到如今的大举进入环保产业,成为了民营环保企业强强联手、谋求发展的大势所趋。</p><p>据当日发布的公告中显示,为优化公司股东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东方园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何巧女女士及唐凯先生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北京市朝阳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全资子公司北京朝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受让方”)转让5%公司股权,受让方通过本次股权受让,并通过受托表决权等方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p><p>东方园林方面表示,此次通过引入战略股东,将释放国资优势,凝聚内部力量,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民营企业的综合优势、取长补短,树立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优秀典范。既要发挥国企在资金、人才、规范化管理及政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又要保留民企高效运作的市场化机制和创新能力。</p><p>关于备受关注的管理层变动情况,公司方面则强调:“东方园林由何巧女女士一手创立,艰苦创业发展至今。此番出售股权引入国资并非是何巧女女士有意退出东方园林,而是为企业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有效嫁接资本及市场资源,引领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信此举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生态环保领域的一次创新典范。未来何巧女女士将以创始股东的身份支持公司发展,继续发挥她的行业影响力和推动作用。”</p><p>新时代证券的研报曾分析认为,民企拥抱“国资”,有望同时具有民企及国企的属性,二者或将协同互补,成为未来有力的竞争力。国企背书可以给企业带来充沛的低成本融资,对于投资属性较强的环保行业至关重要;同时,环保行业的大量订单主要来自于政府,国企背书对企业拿单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影响。从中长期来看,“民企+国企”的股东背景或成为环保企业未来的重要优势。</p><p><strong>征途尤远 顺势而为</strong></p><p>尽管分属国资、民企两大“阵营”,但此次合作双方实则各具优势。</p><p>朝阳区作为首都商业、金融和科创中心,是北京市优势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区内聚集了数百家高精尖企业和跨国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则是该辖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主体,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极强。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朝阳国资委资产规模已突破千亿大关,资金实力雄厚。</p><p>而身处生态环保行业的东方园林则一直以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优势而著称。自2015年转型以来,东方园林坚持深耕水环境治理及固废、危废处置等相关主业,形成了集规划、设计、技术服务、投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的环境服务,并取得十分可观的发展成效。</p><p>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佼佼者,东方园林拥有领先行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公司共取得有效专利188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实用新型专利11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5项、植物新品种权20项,并于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p><p>对于东方园林而言,与朝阳国资的强强联合正如虎添翼;而从国资角度而言,入手优质环保资产又何尝不是一个优选呢?</p><p>近年来,国企混改正在进入加速期,而经过4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创新驱动力强等独特的优越性,这恰恰是当前国有资本比较薄弱的领域,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进入民企血液,十分有助于国有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p><p>某种意义上说,朝阳国资入股东方园林是政策导向下的选择,而从市场角度来看,面对如此巨大的环保市场,也已经成为国资谋求发展的新引擎。</p><p>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8)》显示,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环保产业增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速,生态环保产业对于技术型、运营类企业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p><p>有环保领域资深人士指出,未来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及服务模式的综合化,所需要的技术/运营类企业数量或许不会太多。经过几轮整合,技术、运营、融资,这些补短板需求的承接者,只会是各领域的头部企业,诸如东方园林等在各个环保细分领域已经形成优势的企业,将成为产业的“头号玩家”。</p><p><strong>坚守初心 前路可期</strong></p><p>众所周知,在环保行业里,央企与国企的背景意味着能带来大量订单和充足资金,跨界而来的国资股东更与地方政府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在地方招投标市场上容易获得青睐。当面临融资政策收紧的情况,寻求国资“驰援”也就自然成了部分环保企业的优先选择。</p><p>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国资接盘进而注入资金,无疑是利好。但有投行人士表示,“救急”是可以的,但国资肩负着保值增值的责任,单方面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并不可能。</p><p>在他看来,自2018年开始频繁出手的国资中,地方国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要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就必须要选择投资优质的公司分享成长。</p><p>从此前的诸多案例当中可以看到,国资选择战略性入股的标准务必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符合国家战略性产业政策;其次则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优异,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是上市公司是所处行业或地方的龙头企业。</p><p>而对于外界担忧国资是否会干预东方园林的发展,有关人士表示,最近几年国资在主动改变,尽量放松对并购企业的管控。主要体现在国资体现社会责任,让国有资产有所增值;环保民企在国资的支撑下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增长,保持技术领先性和行业地位。大家各取所长,实现共赢。</p><p>双方一致表示,东方园林与朝阳区国资委结缘于对绿色环保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一致,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资源共享,蓄力拓展生态环保市场,协力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p><p>一直以来,国资与民企作为我国经济的两股重要力量,交织前行,勾勒出了独具中国风味的市场画卷。如今,何巧女不再担任东方园林的实际控制人,国资成为这家昔日民营环保龙头的第一大股东,一退、一进,都是为了企业突破目前的困境,打开新的成长空间。</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0) ""
["addtime"] => int(1564502400)
["updatetime"] => int(1564540212)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57553)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1] => array(25) {
["id"] => int(6727)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88) "BOE(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召开 携手共建物联网新生态"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41) "/data/upload/2018-11-07/5be2a986249de.png"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4021) "<p>11月7日,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BOE IPC•2018)在北京盛大开幕,来自全球的物联网企业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物联网细分领域应用、技术及未来趋势。大会期间,BOE(京东方)全面展示了器件与方案、物联网系统、智慧系统领域的创新应用及解决方案,让用户体验到物联网技术发展为生活带来的改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518cbfd.png" title="5be2a9518cbfd.png" _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518cbfd.png" alt="5be2a9518cbfd.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在北京盛大开幕</span></p><p>BOE(京东方)创始人、董事长王东升在“应用场景:物联之钥”主题演讲中表示,物联网的价值,应体现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需求上。物联网进步发展过程,就是将知识、标准和经验等专业资源形成的优质算法,和强大的算力(AI、传感、计算、存储、传输、显示)、功能硬件、软件等相融合,加上场景相关有效海量数据,不断进化升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应用场景是打开物联网价值创造之门的钥匙。京东方讲的“芯屏气\器和”也就是这个道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60c136f.png" title="5be2a960c136f.png" _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60c136f.png" alt="5be2a960c136f.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BOE(京东方)创始人、董事长王东升发表主题演讲</span></p><p>在BOE IPC•2018上,物联网之父Kevin Ashton分享了物联网创新应用场景,BOE(京东方)首席执行官陈炎顺在“聚焦场景•共创共赢”主题演讲中对BOE(京东方)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场景进行了全面解读。同时,来自哈佛医学院影像学教授Georges El Fakhri、京东集团副总裁许凌、ALCAN系统有限公司CEO Onur H. Karabey分别进行了“分子影像和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中的作用”、“用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以及“智慧天线的未来”的主题演讲。大会期间还举办了显示器件、传感器、智造服务、智慧零售、数字艺术、移动健康、智慧健康服务领域的七大论坛,探讨了物联网各细分领域的技术、产品和应用。</p><p>近年来,BOE(京东方)持续推出智慧端口产品及解决方案,构建细分物联生态。在器件及方案领域,BOE(京东方)推出了包括BOE 8K显示终端、BOE 8K解码器及BOE 8K内容云平台的8K超高清显示解决方案,多款可弯曲、可折叠、可卷曲的柔性AMOLED显示及屏下指纹识别解决方案,以及应用于医疗、工业、信息交互、基因测序等领域的高端传感技术及解决方案;在物联网系统领域,BOE(京东方)为智慧零售、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细分领域提供创新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智慧健康领域,BOE(京东方)通过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医院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健康服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719b20b.png" title="5be2a9719b20b.png" _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719b20b.png" alt="5be2a9719b20b.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BOE(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召开</span></p><p>自从2016年BOE IPC大会上提出“开放两端、芯屏气/器和”物联网发展战略以来,BOE(京东方)已与数千家全球伙伴进行合作。BOE(京东方)将持续开放应用端和技术端,推动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携手合作伙伴为全球用户带来优质体验的物联网创新应用和服务。</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0) ""
["addtime"] => int(1541520000)
["updatetime"] => int(1541581190)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80643)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2] => array(25) {
["id"] => int(6693)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67) "北京银行:三季报业绩稳健增长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41) "/data/upload/2018-10-31/5bd960f28978c.jpg"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4427) "<p>10月30日晚间,北京银行(601169)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以建设“十大银行”为战略目标,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凸显特色品牌优势,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守风险底线,创造了转型发展的新业绩。</p><p>表内总资产突破2.5万亿元,规模效益稳健增长。2018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71%;营业收入411.17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166.91亿元,同比增长6.82%;利息净收入329.44亿元,同比增长13.46%;成本收入比23.34%,管理效率继续保持行业优秀水平。</p><p>不良贷款率降至1.23%,资本充足水平稳步提升。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坚持严守底线、预设防线、稳健经营;科技引领风控指挥中心建设,加快智慧升级,推动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全口径”风险监测、“全流程”实时监控、“全机构”指挥互动能力。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1.23%,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78.08%,拨贷比3.4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较半年末提升12个BP,资本使用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提升。</p><p>科技文化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特色品牌持续彰显。全行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探索网络融资新模式,推动小微业务向线上化、智能化、场景化转型。服务“中国芯”工程,支持集创北方、紫光国芯等一批集成电路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支持小米、京东金融、旷视科技、金山云等独角兽民营企业29家;创新推出“书香贷”特色产品,以及“文租贷”特色服务方案,提供“租、贷、保”一站式融资服务。截至9月末,文化金融、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分别为723亿元、1443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156亿元、263亿元,分别增长27%、22%,特色业务占比持续提升。</p><p>零售客户数突破2000万,转型升级持续发力。深入推进智能化转型,北京地区已有70%综合网点实现智能化改造,上线新版“掌上京彩”信用卡APP,用户体验与营销服务全面升级;发挥“富民直通车”品牌优势,个人普惠金融贷款较年初新增73亿,增幅近30%。截至9月末,全行零售客户突破2,000万户,管理零售客户资金量规模超过6,500亿元;零售贷款余额3,489亿元,较年初增长13.6%;储蓄存款余额2,821亿元,较年初增长13.4%。</p><p>分支机构数达623家,金融服务版图更趋完善。积极服务国家三大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布局、“一体两翼”功能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支持一大批重点项目实施。特别是,持续优化北京城乡网点布局,服务覆盖范围更加广阔。获批筹建宁波分行,更好地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截至三季度末,已在全国12个主要省市设立24家一级和二级分行,全行分支机构总数达到623家。</p><p>全面升级手机银行4.0,坚持金融科技创新引领。截至9月末,北京银行手机银行4.0已全面投产,结合大数据、生物识别等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手机银行;丰富网点智能柜员机业务功能,日均结算量超过28,000笔,网点发卡量同比提升17%;全力推进顺义研发中心建设工程,打造技术领先、设施可靠的现代化科技研发中心和金融服务后台基地;积极筹建金融科技公司,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成为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新引擎”。</p><p>中荷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开启与ING合作新篇章。10月16日,北京银行作为中方唯一金融企业代表参加中荷经贸论坛,并在李克强总理与荷兰首相吕特的共同见证下,与荷兰ING集团共同签署设立合资银行的谅解备忘录。此举既是北京银行落实金融开放政策的积极探索尝试,也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引资、引智、引技、引制的全方位合作,开启了北京银行与外资合作的新篇章,成为中小银行推进金融开放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北京银行品牌价值449亿元,位列中国银行业第7位。一级资本在全球千家大银行最新排名第63位,位居首都金融业第一位,连续五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0) ""
["addtime"] => int(1540915200)
["updatetime"] => int(1540972786)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70637)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
["news"] => array(10) {
[0] => array(25) {
["id"] => int(71846)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9) "涉嫌信披违法违规 “水牛奶第一股”皇氏集团被证监会立案"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2873)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月31日晚间,“水牛奶第一股”皇氏集团(002329.SZ,股价3.84元,市值33.37亿元)公告称,公司于3月28日收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立案告知书》。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公司立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皇氏集团表示,公司收到《立案告知书》后,对近期经营情况自查如下:2019年11月11日,皇氏集团原子公司皇氏数智有限公司与泰安市东岳财富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签订《泰安市东岳数智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以下简称《合伙协议》)、《泰安市东岳数智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合伙协议之补充协议》(以下简称《补充协议》)。</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19年11月12日,公司对《合伙协议》进行披露,但未披露《补充协议》,直至公司于2023年11月收到关于皇氏数智有限公司与泰安市东岳财富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公司签订《合伙协议》及《补充协议》引发的合同纠纷案件诉讼材料,才对该《补充协议》主要内容进行披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查询到,上述合同事项此前已引起监管关注。2024年5月,皇氏集团收到深交所对其2023年年报的问询函,其中被要求披露相关诉讼对公司可能产生的影响,详细分析公司需要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以及预计金额;2024年12月,皇氏集团收到广西证监局的警示函,经查,皇氏集团上述合同事项存在相关信息披露不完整、不及时的问题,被要求整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皇氏集团总部位于广西南宁,是国内水牛奶领域代表企业,近年来公司还转型信息业务和光伏EPC(工程总承包)业务。2024年半年报显示,乳制品、食品业务约占其收入的7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皇氏集团预计2024年亏损6.2亿元到6.8亿元,由盈转亏,主要原因是因诉讼引发的计提预计负债,信用减值损失、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公司2023年因转让相关公司股权确认非经常性损益2.1亿元,2024年度不存在上述事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皇氏集团表示,2024年公司积极开展市场策略革新,以水牛奶差异化产品为载体,通过实施产销分离、挖掘TO B(面向企业)端茶饮渠道、积极开拓会员制仓储式超市和婴童连锁渠道、优化亏损渠道等,公司乳业板块净利润实现翻倍增长,毛利率有所提升,剔除转让云南乳业子公司的影响,公司乳业板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5%,经营质量持续得到改善。(记者 王帆)</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8) "每日经济新闻"
["addtime"] => int(1743436800)
["updatetime"] => int(1743493188)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3231)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1] => array(25) {
["id"] => int(71725)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81) "中国证监会相关派出机构拟对东旭集团证券违法行为行政处罚"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1911)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月28日,河北证监局对东旭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旭光电,已退市)及其控股股东东旭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东旭集团,债券发行人)等相关主体证券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同日,深圳证监局对东旭蓝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旭蓝天)等相关主体证券违法行为依法作出行政处罚事先告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查,一是2017年东旭光电不符合股票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违法募集资金75.65亿元;2018年东旭集团不符合公司债券发行条件,以欺骗手段骗取发行核准,违法募集资金35亿元。二是2015至2019年期间,东旭集团虚增收入累计478.25亿元,虚增利润累计130.01亿元,虚增货币资金447.9亿元(最高);东旭光电虚增收入累计167.6亿元,虚增利润累计56.27亿元。三是东旭集团及相关主体非经营性占用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货币资金,截至目前披露的尚未归还金额合计169.59亿元。四是东旭光电和东旭蓝天未按期披露2023年年报。河北、深圳证监局拟对李兆廷等43名责任主体合计罚款17亿元,对其中19名主要责任人员采取五年以上直至终身证券市场禁入措施。根据规定,相关当事人依法享有陈述、申辩和要求听证的权利,河北、深圳证监局将在依法履行监管执法程序后正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目前,相关中介机构违法执业行为正在同步调查中。河北、深圳证监局将继续督促东旭光电、东旭蓝天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依法追回被东旭集团及相关主体非法占用的资金。对于相关违法行为可能涉及的证券犯罪问题线索,也将按程序依法移送公安机关。</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21) "中国证监会网站"
["addtime"] => int(1743091200)
["updatetime"] => int(1743161357)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3868)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2] => array(25) {
["id"] => int(71565)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3) "亏损面扩大 中交地产退市边缘向控股股东借款超160亿元"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3537)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日,中交地产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地产”,000736.SZ)宣布,近期根据经营需要,向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房地产集团”)借款15亿元。由于亏损面扩大,濒临退市的中交地产除了不断向控股股东借款,也正在将旗下房地产开发业务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地产此次借款期限1年,借款年利率为3.1%。中交地产认为,本次向关联方借款有利于保障公司经营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保证公司房地产主营业务持续健康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内,中交地产已向中交房地产集团累计借款超过150亿元。根据此前公告,2024年,中交地产及其控股子公司,在控股股东的借款本金余额为150.91亿元,年利率为7%,这些借款将在2025年内陆续到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根据实际经营情况,经与控股股东协商,中交地产拟将上述借款150.91亿元自到期日起续借1年,年利率不超过7%。不仅如此,中交地产还计划在2025年度内向控股股东新增借款额度(签订借款合同金额)不超过100亿元,借款年利率不超过7%。</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开资料显示,中交地产当前经营范围包括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销售自行开发的商品房、出租商业用房、出租办公用房等。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房地产开发业务业绩不佳,中交地产正在将该部分业务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今年2月21日,公司公布了业务转让最新进展情况。截至当日,公司持有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至控股股东的整体工作进程正在推进当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业绩层面,中交地产于今年1月21日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报告期内,公司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53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约54亿元;基本每股收益亏损约7.33元/股。综合来看,中交地产2024年上述三项业绩指标同比变动幅度均有所扩大。上年度三项指标分别对应为亏损16.73亿元、亏损17.19亿元、亏损2.41元/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针对业绩变动原因,中交地产在业绩预告中解释称:报告期公司归母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公司房地产开发业务交付排期不同,本期达到交付条件的项目较上年同期有所减少,同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为加速库存去化和资金回笼,公司调整销售策略,导致报告期内交付项目的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其次,随着竣备的房地产项目增加,公司费用化利息增加,本期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有所上升。此外,报告期内公司部分房地产项目存在减值迹象,按照会计准则对存货减值进行初步测试,基于谨慎性原则,公司对存在减值迹象的房地产项目计提资产减值损失。</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中交地产预计2024年度期末归母净资产为负,今年以来公司已经披露了两次退市风险警示。根据现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9.3.1条规定,在2024年度报告披露后,公司股票交易将可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经济参考报"
["addtime"] => int(1742745600)
["updatetime"] => int(1742799200)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4558)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3] => array(25) {
["id"] => int(71474)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94) "安靠智电5.7亿元项目招标前已确定中标方 中标公告前有人大幅增持股票"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8925)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靠智电(300617.SZ)最大单体GIL(气体绝缘输电线路)项目——曹山旅游度假区地下管廊工程项目工程总承包项目(以下简称“曹山项目”),近日再曝新情况。《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江苏证监局提供的材料发现,该项目在招标前,便已确定安靠智电的子公司为中标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值得注意的是,在安靠智电对拿下曹山项目成竹在胸,且在安靠智电正式发布中标利好公告前,安靠智电董事长陈晓凌的合伙人,以及江苏省溧阳市个别官员,大幅增持安靠智电股票,并涉嫌从中获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最大项目多处违规遭处罚</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6月7日,安靠智电发布曹山项目中标公告,中标人是其控股子公司河南安靠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下称“河南安靠”),中标金额高达57063万元,占安靠智电2020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的107.92%。招标人为溧阳市属国有企业江苏中兴产业投资发展集团(下称“江苏中兴产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悉,曹山项目主要服务于溧阳市曹山旅游度假区的环球融创曹山未来城。原有架空输电线路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入地后释放的土地用于曹山未来城建设,同时提升了园区周边土地商业价值和度假区整体形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最终该项目延期2年多,于2024年12月完工投入使用。安靠智电董事长陈晓凌称:“目前,曹山未来城项目是世界上最长的220kV三相共箱GIL地下管廊,其长度和技术的先进性在全球范围内均属罕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然而,安靠智电时任董秘黄节根曾向监管部门举报称,曹山项目存在财务造假等多项违规行为。最终,安靠智电被有关部门处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底,江苏证监局出具的《决定书》显示,安靠智电存在多项违规行为:在2021年半年度报告、2021年年度报告、2022年半年度报告中,工程安装项目收入确认政策披露不准确。具体表现为,定期报告中对工程安装项目收入确认原则表述不清,易使报告使用者产生疑问;已完成工程子项目核算错误,导致曹山项目收入确认不准,部分支出未计入成本或跨期,进一步造成相关定期报告信息披露失准;在收入、成本未记账的情况下,就调整2021年半年度财务报表,内部控制执行不力。</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此,安靠智电回应称,2021年半年度结账时间紧张,公司财务人员对上述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采取“表调账不调”的处理方式,未编制记账凭证,仅依据工程部资料在财务报表上调整数据,从而引发这些违规行为。针对此,江苏证监局对安靠智电采取责令改正的行政监管措施,对相关责任人陈晓凌、王春梅、蒋浩出具警示函,并将违规事项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招标公告前已确定安靠智电中标</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前董秘黄节根举报安靠智电最大项目订单曹山项目,疑似存在“萝卜招标”(指为特定关系人量身定制招标条件)的情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此,江苏证监局回复记者的材料显示,在江苏中兴发布招标公告前,2021年4月10日就已确定曹山项目使用安靠智电独有的三相共箱GIL产品,这比安靠智电发布中标公告提前了近两个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4月30日,曹山项目发布招标公告,明确“本次敷设2回220kV三相共箱GIL”。</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靠智电方面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安靠智电‘三相共箱GIL’为世界首创,在曹山项目实施时,该技术全球唯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招标投标协会专家指出:“如果只有一家企业拥有招标限定的技术,招标人就涉嫌违背公平审查条例。既然只有一家有此技术,那招标就有疑问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开信息显示,安靠智电于2021年6月18日与江苏中兴签订曹山项目合同。其2021年半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曹山项目确认收入高达8500万元。从6月18日合同签订到6月30日,不到两周时间,安靠智电如何完成这么高的收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靠智电称,因工期紧张进行了预生产。同时安靠智电方还强调“该批GIL产品为曹山项目定制,具有不可替代用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一位不愿具名的注册会计师分析:“安靠智电敢预生产,肯定是确定能拿到项目,否则会面临巨大损失。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其预先知道自己可以中标的情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江苏证监局材料显示,2020年8月,江苏中兴、安靠智电和河南安靠共同出具曹山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推荐采用“三相共箱GIL”技术,经专家评审论证,2021年4月10日最终确定使用安靠智电独有的“三相共箱GIL”产品。江苏证监局认为,安靠智电2021年初预计很可能取得曹山项目合同具有一定合理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安靠智电发布中标公告的时间是2021年6月7日,与确定使用其产品的时间相差近两个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事实上,安靠智电还受到当地政府的“重点关照”,2021年7月7日,安靠智电定增募资时,溧阳市国有企业江苏平陵建设投资集团认购了2亿元。此外,投资5.71亿元的曹山项目是为配合投资约280亿元的“环球融创曹山未来城”所建,可到2022年7月,“未来城”建设出现停滞状态,曹山项目却未被叫停。直到2024年12月13日,曹山项目首段5.28公里GIL输电线路才正式投运,距计划完工时间(2022年3月底)已过去两年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中标公告前有人大幅增持股票</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6月7日,安靠智电发布曹山项目中标公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有资本市场人士表示:“从2021年4月10日确定使用安靠智电独有的三相共箱产品到发布中标公告相差2个月,与安靠智电2021年初预计取得该项目相差5个月。若消息走漏,有人提前购买股票,就大概率能从中获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巧合的是,记者调查发现,溧阳市某官员在2021年4月20日清仓安靠智电股票,2021年4月20日—4月30日间增持37300股;截至2021年5月10日增持约16000股,持股达约53300股;截至2021年6月10日增持至约61280股;2021年6月18日减持26280股降至约35000股;2021年6月30日将股票全部清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对应时间节点其股价如下:</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img src="http://www.news.cn/finance/20250318/8df15097051a47f995801e26a086c9cb/202503188df15097051a47f995801e26a086c9cb_20250318f22cbe8cbecc46abb64567ecef4eca8c.png" alt="图片" style="font-size: medium; white-space: normal;"/></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制图:李超</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者初步统计,仅在2021年4月20日—6月30日安靠智电发布中标利好消息前后,该官员通过买卖该股票获利数十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无独有偶,安靠智电董事长陈晓凌的合作伙伴江苏华鹏变压器有限公司总经理钱俊,从2021年2月10日开始增持,到2021年7月20日持股达3161560股,8月20日开始减持,11月10日减持完毕。在安靠智电取得曹山项目这一重大利好前(2021年2月10日—5月31日),钱俊买入2476660股,并于2021年8月20日—11月19日全部清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期间对应股价为:2021年2月10日—5月31日平均股价42.01元/股;2021年8月20日—11月19日平均股价61.57元/股。初步计算,钱俊在安靠智电发布中标利好消息前买入的股票获利超4000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安靠智电相关负责人称,上述二人在公司发布中标利好前大幅增持股票的行为属于正常,并非内幕交易。该负责人还表示,二人长期持有安靠智电股票,相关股票交易并非偶发。(王文志 杨振海)</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经济参考报"
["addtime"] => int(1742227200)
["updatetime"] => int(1742481686)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5148)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4] => array(25) {
["id"] => int(70932)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5) "中国证监会通报东方集团财务造假案阶段性调查进展情况"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738)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6月20日,我会对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集团,600811)立案调查。现已初步查明,东方集团披露的2020年至2023年财务信息严重不实,涉嫌重大财务造假,可能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该案目前正在调查过程中,我会将尽快查明违法事实,依法严肃处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严重损害投资者利益。我会将从严从快查处各类造假行为,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追责。对于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的上市公司,将严格执行退市制度,坚决出清此类“害群之马”,让造假者付出惨痛代价。</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21) "中国证监会网站"
["addtime"] => int(1740672000)
["updatetime"] => int(1740755287)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7956)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5] => array(25) {
["id"] => int(70391)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94) "2024年上市公司分红、回购规模均创历史新高——资本市场环境持续优化"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7803)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证监会近日披露,2024年,上市公司实施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均创历史新高。去年以来,在政策引导和鼓励下,上市公司不断增强分红意识,提高分红水平,持续回报投资者,同时加大回购力度,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分红屡创新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情况持续好转,越来越多公司加入到用“真金白银”回馈投资者的队伍。证监会数据显示,不仅在2024年,2023年A股共3855家公司现金分红,分红总额2.2万亿元,刷新了当时的历史纪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业内人士看来,2024年分红金额再创新高,体现了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成效,也反映出上市公司对股东回报的重视和资本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银河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杨超认为,分红的基础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和盈利能力。分红增长说明2024年A股上市公司整体经营情况在逐步转好,大股东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看好,对投资者的回报和重视程度也在增加。</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分红水平的提升,源于分红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2023年12月,证监会修订完善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交易所同步修订相关自律监管规则,进一步明确现金分红导向,推动提高分红水平,对不分红的公司加强披露要求等制度约束督促分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3月,证监会印发《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4月,修改《股票上市规则》,对有盈利且有盈余,但不分红或分红比例偏低的公司实施风险警示;11月,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鼓励上市公司依法合规运用并购重组、分红、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过去一年来,政策多次强调分红,对分红的次数、比例和节奏提出新要求,这是在提升公司质量的基础上,要求上市公司以更稳定的方式回馈投资者。”杨超说,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实施,将持续提升上市公司治理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加大分红力度的影响下,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通过分红,投资者会增加现金供自由支配,有助于投资者更加从容地面对市场短期波动,从而更坚定地践行长期理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认为,众多政策利好有助于上市公司通过高质量分红政策提振投资者信心,提升公司市值,进而推动股市整体投资回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回购持续升温</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分红,2024年上市公司回购也持续升温,并呈现出积极变化。特别是在“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工具落地后,推动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热情进一步上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事宜的通知》,设立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向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支持其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政策工具实施以来,金融机构积极响应并推进相关业务。截至2024年末,金融机构已和超过700家上市公司或主要股东签订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合同,金额超300亿元,2024年全市场披露回购、增持计划上限接近3000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政策支持解决了上市公司回购资金的难题,使回购更加可行和有效,而贷款的低利率和便利性进一步激发了上市公司回购的积极性,推动了回购市场的繁荣。”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为更好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央行还于去年推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表示,在股票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主要股东和证券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将有足够意愿运用两项工具提供的低成本增量资金回购或增持股票,这样就形成了内在的稳定平衡机制,能够有效发挥稳定市场作用,遏制市场负向循环。</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相比往年上市公司的回购用途多用于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2024年的“注销式”回购明显增多。去年4月发布的“新国九条”明确提出,引导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后依法注销。杨超表示,将回购股份用于注销能够永久性减少公司的发行股本总量,直接提升每股收益。回购注销还可向市场传递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增长和盈利前景充满信心的强烈信号,提振投资者信心,促使股价更好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有望保持活跃</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联合召开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座谈会,进一步发挥政策工具稳定资本市场作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金融机构在会上表示,主动开展市值管理的上市公司是经营效益较好、管理层对自身业务发展有充分信心的优质企业,股票回购增持贷款有望成为新的业务增长点,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客户和网点优势,持续完善对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实现银行与企业共同发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邹澜在此前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人民银行将根据前期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工具设计和制度安排,不断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相关企业和机构可根据需要随时获得足够的资金以增加投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A股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规模和家数远超2023年同期,这显示出上市公司回购增持的热情高涨。”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2025年在政策的持续鼓励和引导下,上市公司的回购增持活动可能继续保持活跃态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杨超认为,随着上市公司经营状况持续改善,政策也将继续鼓励上市公司分红,预计将有更多公司加入分红甚至多次分红的队伍,这将显著增强投资者获得感,引导其长期持有股票。同时,这对公司的质量和治理能力也提出要求,对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于更好提升分红水平,李湛建议,一是完善分红激励机制,对分红比例的考核标准进行细化。二是优化税收政策,分梯度适当降低分红税率,尤其是对长期持股的个人投资者减轻税负。三是平衡分红与再投资,鼓励企业在回报股东与长远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避免部分公司“高分红低投入”的短期行为影响其研发投入和长期发展。四是提升信息透明度,加强对上市公司分红计划和实施情况的监督,确保分红政策落到实处,防止出现“高承诺低兑现”现象。(记者 马春阳)</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2) "经济日报"
["addtime"] => int(1739116800)
["updatetime"] => int(1739190004)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0161)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6] => array(25) {
["id"] => int(70366)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9) "产业龙头领衔 专项贷款频现 2025年首月A股公司回购势头喜人"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4849)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5年开年首月,A股市场迎来一波回购热潮。Choice数据显示,1月以来,已有近50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回购进展公告,累计实施回购金额超180亿元,超过去年同期水平。</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多家产业龙头公司积极投身回购浪潮,先后以真金白银实施大额回购。除了龙头公司大手笔回购,还有更多上市公司加入回购队伍,今年1月以来陆续发布回购计划,其中不少公司申请了回购专项贷款,持续为市场注入信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产业龙头领衔 大手笔实施回购</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11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市值管理新规落地,明确要求上市公司结合实际情况依法合规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员工持股计划、现金分红、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披露、股份回购等方式,推动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质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者注意到,多家行业龙头公司走在前列,积极实施大额回购。据Choice数据统计,2025年1月,实施回购过亿元的公司有38家。其中,贵州茅台、中国建筑、京东方A、牧原股份、华懋科技、东方雨虹6家公司回购金额均超5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贵州茅台以约10亿元的回购额位居榜首。2月6日晚,贵州茅台发布回购最新进展。2025年1月,公司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已累计回购股份68.5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0545%,累计已回购金额约为10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贵州茅台此前披露的回购方案,公司将以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用于注销并减少注册资本,回购价格不超过1771.90元/股,回购金额为30亿元至60亿元。据悉,该方案为贵州茅台上市23年来首次推出的回购方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建筑也积极回购,以8.87亿元的回购额紧随其后,通过回购注销限制性股票优化股本结构,减少注册资本暨股本2.90亿元(股),总股本缩减至413.2亿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生猪一体化养殖龙头企业牧原股份于2024年9月发布公告称,拟以30亿元至40亿元回购公司股份。截至2025年1月31日,公司累计回购公司股份3124.70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0.57%,成交总额为12.50亿元(不含交易费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新增回购计划频出 专项贷款颇受青睐</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5年1月,回购增持再贷款有关政策调整优化,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激发上市公司回购热情。政策支持叠加经济复苏预期,上市公司频频发布回购计划。据Choice数据,2025年以来,已有100余家上市公司披露回购计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部分上市公司在发布回购计划后,迅速付诸行动。2024年12月,力生制药、黑猫股份、若羽臣、金杯汽车发布回购方案,随后迅速实施回购。截至目前,上述4家公司的回购计划均已实施完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天赐材料最新发布的回购进展公告显示,截至2025年1月31日,公司通过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股份数量共计652.40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34%,成交总金额约为1.21亿元。1个月内,天赐材料的累计回购金额已经超过预计回购金额下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值得注意的是,天赐材料本次回购股份资金来源为公司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资金。2025年1月15日,公司与中信银行签署《人民币股票回购/增持专项贷款合同》,中信银行为公司本次回购股份提供专项贷款1.8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天赐材料外,2025年新披露的回购预案中,有30余家上市公司获得银行回购贷款,政策支持力度显著。</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5年1月25日,中恒集团发布回购股份方案,拟以3亿元至5亿元回购公司股份,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据公司同日公告,公司于2025年1月23日取得交通银行的股票回购贷款承诺函,交通银行承诺为中恒集团提供不超过4.5亿元的贷款金额,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顺发恒业也拟使用自有资金和专项贷款大手笔回购公司股份。根据回购方案,公司拟以2.5亿元至5亿元回购股份,全部用于注销并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中国建设银行承诺将为公司提供不超过4.5亿元的股票回购贷款,贷款期限3年。</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上海证券报"
["addtime"] => int(1738944000)
["updatetime"] => int(1739074035)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0326)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7] => array(25) {
["id"] => int(69280)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87) "北交所对华维设计发出问询函,要求说明购买资产的必要性等问题"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2950)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张晓翀)1月7日晚间,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管理部对华维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维设计”)董事会、中威正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发出问询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询函指出,1月7日,华维设计披露《购买资产的公告》《开展新业务的公告》,为进一步拓展业务板块,改善经营状况,拟以6300万元购买自然人廖红伟持有的九江正启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九江正启”或“标的公司”)51%股权,本次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询函要求华维设计结合上市公司及九江正启近两年业务开展情况、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变化情况、行业未来发展态势,九江正启行业地位、核心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在手订单情况、与上市公司业务的差异性以及未来能否产生协同效应等,充分说明本次跨行业收购的必要性及合理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另外,问询函要求华维设计测算本次购买资产对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影响,上市公司剩余营运资金是否充足,是否会对后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核实并说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监高与九江正启的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本次交易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标的公司定价及业绩承诺方面,说明九江正启截至2024年9月30日尚未盈利的原因,后续拟采取的改善盈利能力措施,以及如何与上市公司在业务、财务、人员等方面实现整合结合九江正启同行业公司收购定价情况等,说明本次购买资产定价合理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询函还要求结合九江正启历史经营状况、在手订单情况、未来盈利预测等,量化说明本次业绩承诺指标的设定依据,并说明交易对手方廖红伟是否具备充足的业绩承诺补偿支付能力,后续拟采取何种措施保障业绩承诺足额补偿。请华维设计详细说明九江正启股权解除质押具体安排,是否存在前提条件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风险,并核实九江正启股权是否存在其他权利瑕疵,以及是否存在对外担保、潜在债务等风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问询函请中威正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说明本次购买资产事项相关的资产评估过程中,采用资产基础法的原因及合理性、具体评估过程、主要假设、参数情况;说明本次评估仅采用资产基础法一种评估方法,是否符合资产评估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并论证其他两种评估方法不适用的原因。</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9) "新京报"
["addtime"] => int(1736352000)
["updatetime"] => int(1736428588)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3978)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8] => array(25) {
["id"] => int(67899)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9) "因高管报酬披露不实等违规事项收警示函 交大昂立屡遭处罚"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9213)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者 李晃 北京报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去年因年报“难产”而备受关注的交大昂立(600530.SH)近期再次成为焦点。12月3日,交大昂立发布公告称,由于存在年报中高管报酬披露不实等三方面违规事项,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12月4日,交大昂立管理层在媒体说明会上对警示函中提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去年交大昂立及相关责任人就曾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遭上海证监局处罚,今年上半年又因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而被上交所通报批评。频遭处罚的背后,交大昂立业绩亦承受较大压力,2021年至2023年已连续三年出现亏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存在三方面违规事项</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警示函显示,经查,交大昂立存在三方面违规事项,其中第一项为“公司2016年、2018年年度报告中高管报酬披露不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交大昂立此前披露的年报数据,2016年交大昂立董监高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652.67万元,其中报酬最高的三名董监高分别为朱敏骏(时任副董事长、总裁)、葛剑秋(时任董事、常务副总裁)、杨国平(时任董事长),金额依次为132.5万元、98.5万元、97.5万元;2018年交大昂立董监高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505万元,其中报酬最高的三名董监高分别为朱敏骏、娄健颖(时任董事、副总裁)、李红(时任董事会秘书),金额依次为96.8万元、76.8万元、76.8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高管报酬披露不实外,交大昂立还违规解约审计机构。据悉,因对2022年度审计报告初步审计意见存在异议,2023年4月,在未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的情况下,交大昂立管理层擅自以公司名义向公司聘任的2022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机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发送《解除相关业务约定书的通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交大昂立还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形。警示函显示,2023年8月31日,交大昂立披露《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对2011年度至2021年度及2022年度各季度相关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更正金额及比例较大,反映出公司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披露不真实的情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火速”回应关键问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2月4日,交大昂立在上海举行媒体说明会,公司管理层针对警示函中提及的高管薪酬披露、过往年报追溯调整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司为何选择在此时公开对外发声?交大昂立总裁助理夏景华表示,公司认为此次警示函可能让涉及全体股东利益的部分关键问题被误解。公司希望借此机会,让全体股东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此次监管措施涉及问题背后的真实情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明会上,交大昂立管理层主要就第一条违规事项进行了回复。该公司认为相关事实并不是上市公司发放薪酬未经程序的信息披露瑕疵事项,实际事涉前任高管购买保险的“丑闻”。交大昂立常年法律顾问刘潇江介绍,警示函提到的高管报酬披露不实,是杨国平等五名前任高管,通过公司资金购买保险再退回个人账户的行为,没有任何公司文件能佐证此行为是给高管发放薪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本次说明会上,交大昂立管理层还介绍了该公司在2016年、2018年,购买团体险退保至杨国平、娄健颖、李红等个人账户的情况,并展示了相关资料。管理层称,杨国平等时任高管的这类行为,在证监会关于规范关联方资金占用的文件里早有明确界定,其实质是时任管理层滥用控制权侵占公司资产的行为,严重侵害公司和股东权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应对上述情况的具体措施,夏景华透露,目前上市公司已就杨国平、朱敏骏等时任高管损害公司利益一事向法院起诉,法院已受理并立案,涉及案值为2103.93万元。不排除公司后续提起刑事诉讼,公司及大股东不会因警示函以及其他任何理由放弃对时任管理层责任的追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交大昂立12月3日发布的《关于累计涉及诉讼、仲裁的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连续12个月内新增累计诉讼、仲裁案件金额约为4033.15万元(未包含延迟支付的利息、违约金、诉讼费用等),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13.6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中案号为“(2024)沪0104民诉前调21964号”的诉讼处于“已立案”状态,标的金额(本金金额,不含利息、违约金)为2103.93万元。据悉,该案件原告方为交大昂立,被告方包括杨国平、朱敏骏、娄健颖、李红、李康明,案由为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近三年持续亏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开资料显示,交大昂立前身为上海交大昂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1997年经批准改制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7月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原料和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老年医疗护理机构的运营和管理,被称为“国内保健品第一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近年来交大昂立业绩发展承受较大的压力。根据交大昂立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63亿元、3.77亿元、2.9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依次为-0.08亿元、-4.99亿元、-0.35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20亿元、-5.02亿元、-0.35亿元,公司近三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今年前三季度,交大昂立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同比下降5.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3.74万元,实现扣非净利润11.42万元,公司虽整体扭亏为盈,但利润规模较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自去年陷入“年报难产”风波以来,交大昂立便频繁遭到处罚。据了解,交大昂立原定于2023年4月29日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和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然而公司2023年4月26日发布公告称,因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发现多个事项涉及会计差错更正,预计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和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最终,直到2023年8月31日,交大昂立才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未按时披露年报),证监会决定对交大昂立立案。2023年11月7日,交大昂立收到上海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年报“难产”外,交大昂立今年上半年还曾因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被处罚。据悉,2023年8月31日,交大昂立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显示,公司采用追溯重述法对2011年度至2021年度及2022年度各季度相关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中,2021年年报中,交大昂立调减了归母净利润4609.33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123.98%,更正后公司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公司调减了归母净利润380.36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41.49%;2022年半年报中,公司调减了归母净利润638.1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54.39%;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中,公司调减了归母净利润986.49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26.69%。</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交所指出,定期报告是投资者关注的事项,可能对公司股价及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公司理应根据会计准则对当期财务数据进行客观、谨慎地核算并披露,公司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影响了投资者的知情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鉴于上述违规事实和情节,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决定对交大昂立及时任董事长周传有,时任董事长(代董事会秘书)嵇霖,时任总裁蒋高明,时任财务总监潘许冰,时任董事兼财务总监曹毅予以通报批评。与此同时,上交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也因此对交大昂立时任总裁张云建予以监管警示。</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经济参考报"
["addtime"] => int(1733760000)
["updatetime"] => int(1733819786)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7455)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9] => array(25) {
["id"] => int(65541)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100) "拟IPO企业频接上市公司并购“橄榄枝” 科源制药拟购大股东旗下“老字号”"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6558)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转身投奔“自家兄弟”,老字号宏济堂不再“死磕”IPO。10月8日,科源制药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等方式购买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宏济堂”)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宏济堂与科源制药均为“力诺系”旗下公司,二者实控人均为高元坤。在资本市场上,宏济堂有过一段颇为曲折的“闯关”路:在新三板挂牌并谋求过“借壳”上市,后于2021年9月、2024年1月两次接受IPO辅导,均未有下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科源制药并购宏济堂,是拟IPO企业借并购曲线上市的最新一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将收购拟IPO企业的控股权,包括秦川物联拟收购派沃特、通威股份拟收购润阳股份等。多位接近监管和投行的人士认为,随着拟IPO企业的估值逐渐回落,越来越多企业将接过上市公司抛来的“橄榄枝”。</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力诺系”再谋资本运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科源制药与宏济堂均为“力诺系”旗下公司。公告显示,宏济堂的控股股东为力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力诺投资”)、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者合计持有其39.68%的股份。同时,力诺投资也是科源制药的控股股东。“力诺系”的掌舵人高元坤,亦是科源制药、宏济堂的实际控制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科源制药,“力诺系”旗下的特种玻璃板块于2021年11月上市,即创业板上市公司力诺特玻。20年前,“力诺系”的身影已在资本市场浮现,曾控股上市公司双虎涂料,后将其转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0年1月,“力诺系”便计划让医药板块的科源制药、宏济堂,“打包”上市。彼时亚星化学宣布,拟以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同步走”的方式,注入宏济堂和科源制药各100%股权,以此转型为一家制药企业。但这笔重组耗时半年最终未能成行,亚星化学给出的原因是:交易各方对本次重组的交易价格、业绩承诺及补偿等核心事项未能达成一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之后,科源制药“单飞”成功,于2023年4月在创业板上市。今年上半年,科源制药实现营收约2.37亿元,同比增长5.64%;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609.11万元,同比减少29.52%。</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宏济堂曾在2021年9月、2024年1月两次接受IPO辅导,但终无下文。此前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宏济堂2017年至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4.89亿元、5.15亿元及4.6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0万元、4635万元及8386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宏济堂拟并入“自家兄弟”体内,意味着“力诺系”放弃了让其独立IPO的计划,而科源制药未来或将转型成为“中西并重”的药企。从业务上看,科源制药专注于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降糖类、麻醉类、心血管类及精神类等多个治疗领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公司官网介绍,宏济堂现有151个文号,10个剂型、10个独家品规、10个产品被国家卫健委和山东省卫健委列入防治新冠病毒诊疗方案推荐用药,35个产品进入国家基药目录,90个产品进入医保目录,产品涵盖中成药、中药饮片、原料药、胶类中药、功能食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与科源制药案例类似,年内还有多单项目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并购重组,如光智科技拟收购先导电科、双成药业拟收购奥拉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将并购目光锁定实控人、大股东旗下优质资产,同时分拆上市却在逐步遇冷。业内人士分析称,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更受鼓励,上市公司亦能借此整合内部优质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做大做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拟IPO企业频接并购“橄榄枝”</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拟IPO企业放弃独立上市计划转而谋求被并购,成为年内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将收购拟IPO企业的控股权,包括秦川物联拟收购派沃特、通威股份拟收购润阳股份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例如,硅宝科技于6月12日公告,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嘉好股份100%股权。9月18日,硅宝科技宣布收购嘉好股份的第二次交割工作已完成,后者并表近在眼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登云股份收购速度科技折戟,则折射出并购交易的复杂性。对于重组终止原因,登云股份表示,公司与本次交易相关方对本次交易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和协商,因市场环境较本次交易筹划之初发生了较大变化,现阶段继续推进本次交易不确定性较大,为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经与标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协商一致,公司决定终止本次交易事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资深并购专家认为,并购本身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披露过材料的拟IPO企业只能说明其有一定规范性和体量,并不一定是好的并购标的。上市公司如果想尽可能规避风险的话,应尽量围绕主业做整合,“蒙眼狂奔”式的并购风险很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长期来看,IPO与并购历来有着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IPO节奏放缓后,业内预计会有更多拟IPO企业进入上市公司的“并购池”。有投行人士分析称,除了少数“尖子生”以外,未上市企业不应执着于IPO。并购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未上市企业可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实现曲线上市,这也是监管鼓励的方向之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拟IPO企业此前在上市预期下的估值较高,与并购相比存在较大的估值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易撮合。多位接近监管和投行的人士认为,此类企业估值回落也是个自然趋势,估值差的消化只是时间问题。随着估值走向合理化,越来越多企业预计将接过上市公司抛来的“橄榄枝”。</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上海证券报"
["addtime"] => int(1728403200)
["updatetime"] => int(1728551751)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24506)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