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24日  星期五
array(5) {
  ["id"] => int(21)
  ["name"] => string(6) "股票"
  ["url"] => string(17) "/home/Index/lists"
  ["img"] => array(3) {
    [0] => array(25) {
      ["id"] => int(7940)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6) "东方园林引入国资战投揭盅 混合所有制龙头典范呼之欲出"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41) "/data/upload/2019-07-31/5d40fd3480c57.jpg"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9235) "<p>近日,中国生态环保行业的重要玩家东方园林传来消息。继2018年末公司实际控制人何巧女转让部分股权之后,7月30日,东方园林(002310)引入国资股东的公告终于出炉,通过一系列动作,东方园林将正式成为北京市朝阳区国资委旗下控股企业。</p><p>事实上,近两年有关国资加速入资民企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2018下半年开始,环保企业股权转让、质押、债务融资活动频繁。据不完全统计,去年,*ST凯迪、神雾节能、盛运环保等共计11家上市环保企业均与国有资本签订框架协议或开展股权合作。进入2019年,这一趋势愈演愈烈,特别是国资入股优质环保企业的势头非常强劲,包括北控水务、碧水源、清新环境等多家环保企业悉数引入国资。</p><p>如今传闻已久的环保龙头东方园林再获国资强援一事终于揭盅,面对控制权变更,赞扬有之,质疑声亦存在。站在东方园林角度,此举深意何在?对于朝阳国资而言,入主民营环保龙头的动因又是如何?本次联姻将产生什么样的连锁效应?</p><p>一场强强联手、重塑中国生态环保产业版图的大变局正在悄然开启。</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9-07-31/5d40fd28947f9.png" title="5d40fd28947f9.png" _src="/data/upload/2019-07-31/5d40fd28947f9.png" alt="5d40fd28947f9.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东方园林昌宁右甸河城镇核心段流域综合治理二期项目鸟瞰图</span></p><p><strong>逆境突围 生机乍现</strong></p><p>从2017年末开始,我国金融“去杠杆”的力度不断加大。随着2018年以来“资管新规”和PPP清库等工作的实施,民营环保企业普遍遭遇了严重的投融资困境,债务问题凸显、融资渠道萎缩、资金成本急升、信用风险剧增等问题严峻。</p><p>行业“凛冬”未褪,国资开始频繁出手。在融资环境不甚宽松的背景下,国资从三四年前的试探性入局,到如今的大举进入环保产业,成为了民营环保企业强强联手、谋求发展的大势所趋。</p><p>据当日发布的公告中显示,为优化公司股东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东方园林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何巧女女士及唐凯先生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向北京市朝阳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全资子公司北京朝汇鑫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受让方”)转让5%公司股权,受让方通过本次股权受让,并通过受托表决权等方式成为公司控股股东。</p><p>东方园林方面表示,此次通过引入战略股东,将释放国资优势,凝聚内部力量,充分发挥国有资本和民营企业的综合优势、取长补短,树立国有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优秀典范。既要发挥国企在资金、人才、规范化管理及政府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又要保留民企高效运作的市场化机制和创新能力。</p><p>关于备受关注的管理层变动情况,公司方面则强调:“东方园林由何巧女女士一手创立,艰苦创业发展至今。此番出售股权引入国资并非是何巧女女士有意退出东方园林,而是为企业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有效嫁接资本及市场资源,引领公司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相信此举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生态环保领域的一次创新典范。未来何巧女女士将以创始股东的身份支持公司发展,继续发挥她的行业影响力和推动作用。”</p><p>新时代证券的研报曾分析认为,民企拥抱“国资”,有望同时具有民企及国企的属性,二者或将协同互补,成为未来有力的竞争力。国企背书可以给企业带来充沛的低成本融资,对于投资属性较强的环保行业至关重要;同时,环保行业的大量订单主要来自于政府,国企背书对企业拿单能力的提升也有积极影响。从中长期来看,“民企+国企”的股东背景或成为环保企业未来的重要优势。</p><p><strong>征途尤远 顺势而为</strong></p><p>尽管分属国资、民企两大“阵营”,但此次合作双方实则各具优势。</p><p>朝阳区作为首都商业、金融和科创中心,是北京市优势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区内聚集了数百家高精尖企业和跨国公司。北京市朝阳区国有资本经营管理中心则是该辖区最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国有资产运营管理主体,在朝阳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极强。据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底,朝阳国资委资产规模已突破千亿大关,资金实力雄厚。</p><p>而身处生态环保行业的东方园林则一直以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优势而著称。自2015年转型以来,东方园林坚持深耕水环境治理及固废、危废处置等相关主业,形成了集规划、设计、技术服务、投资、建设、运营等全产业链的环境服务,并取得十分可观的发展成效。</p><p>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以及佼佼者,东方园林拥有领先行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公司共取得有效专利188项(其中发明专利72项,实用新型专利115项,外观设计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15项、植物新品种权20项,并于2018年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p><p>对于东方园林而言,与朝阳国资的强强联合正如虎添翼;而从国资角度而言,入手优质环保资产又何尝不是一个优选呢?</p><p>近年来,国企混改正在进入加速期,而经过4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具有机制灵活、市场应变能力强、创新驱动力强等独特的优越性,这恰恰是当前国有资本比较薄弱的领域,通过战略投资的方式进入民企血液,十分有助于国有经济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p><p>某种意义上说,朝阳国资入股东方园林是政策导向下的选择,而从市场角度来看,面对如此巨大的环保市场,也已经成为国资谋求发展的新引擎。</p><p>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发布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18)》显示,2020年我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总额有望超过2万亿元,环保产业增速远远高于国民经济增速,生态环保产业对于技术型、运营类企业的需求更是有增无减。</p><p>有环保领域资深人士指出,未来随着产业集中度的提升及服务模式的综合化,所需要的技术/运营类企业数量或许不会太多。经过几轮整合,技术、运营、融资,这些补短板需求的承接者,只会是各领域的头部企业,诸如东方园林等在各个环保细分领域已经形成优势的企业,将成为产业的“头号玩家”。</p><p><strong>坚守初心 前路可期</strong></p><p>众所周知,在环保行业里,央企与国企的背景意味着能带来大量订单和充足资金,跨界而来的国资股东更与地方政府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在地方招投标市场上容易获得青睐。当面临融资政策收紧的情况,寻求国资“驰援”也就自然成了部分环保企业的优先选择。</p><p>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国资接盘进而注入资金,无疑是利好。但有投行人士表示,“救急”是可以的,但国资肩负着保值增值的责任,单方面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并不可能。</p><p>在他看来,自2018年开始频繁出手的国资中,地方国资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其要达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就必须要选择投资优质的公司分享成长。</p><p>从此前的诸多案例当中可以看到,国资选择战略性入股的标准务必满足三方面条件,首先是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符合国家战略性产业政策;其次则是上市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优异,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此外是上市公司是所处行业或地方的龙头企业。</p><p>而对于外界担忧国资是否会干预东方园林的发展,有关人士表示,最近几年国资在主动改变,尽量放松对并购企业的管控。主要体现在国资体现社会责任,让国有资产有所增值;环保民企在国资的支撑下能够降低融资成本,延长融资期限增长,保持技术领先性和行业地位。大家各取所长,实现共赢。</p><p>双方一致表示,东方园林与朝阳区国资委结缘于对绿色环保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高度一致,未来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紧密合作、资源共享,蓄力拓展生态环保市场,协力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p><p>一直以来,国资与民企作为我国经济的两股重要力量,交织前行,勾勒出了独具中国风味的市场画卷。如今,何巧女不再担任东方园林的实际控制人,国资成为这家昔日民营环保龙头的第一大股东,一退、一进,都是为了企业突破目前的困境,打开新的成长空间。</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0) ""
      ["addtime"] => int(1564502400)
      ["updatetime"] => int(1564540212)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57339)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1] => array(25) {
      ["id"] => int(6727)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88) "BOE(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召开   携手共建物联网新生态"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41) "/data/upload/2018-11-07/5be2a986249de.png"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4021) "<p>11月7日,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BOE IPC•2018)在北京盛大开幕,来自全球的物联网企业和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物联网细分领域应用、技术及未来趋势。大会期间,BOE(京东方)全面展示了器件与方案、物联网系统、智慧系统领域的创新应用及解决方案,让用户体验到物联网技术发展为生活带来的改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518cbfd.png" title="5be2a9518cbfd.png" _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518cbfd.png" alt="5be2a9518cbfd.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在北京盛大开幕</span></p><p>BOE(京东方)创始人、董事长王东升在“应用场景:物联之钥”主题演讲中表示,物联网的价值,应体现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这一需求上。物联网进步发展过程,就是将知识、标准和经验等专业资源形成的优质算法,和强大的算力(AI、传感、计算、存储、传输、显示)、功能硬件、软件等相融合,加上场景相关有效海量数据,不断进化升级和价值创造的过程。因此,应用场景是打开物联网价值创造之门的钥匙。京东方讲的“芯屏气\器和”也就是这个道理。</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60c136f.png" title="5be2a960c136f.png" _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60c136f.png" alt="5be2a960c136f.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BOE(京东方)创始人、董事长王东升发表主题演讲</span></p><p>在BOE IPC•2018上,物联网之父Kevin Ashton分享了物联网创新应用场景,BOE(京东方)首席执行官陈炎顺在“聚焦场景•共创共赢”主题演讲中对BOE(京东方)在物联网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场景进行了全面解读。同时,来自哈佛医学院影像学教授Georges El Fakhri、京东集团副总裁许凌、ALCAN系统有限公司CEO Onur H. Karabey分别进行了“分子影像和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中的作用”、“用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以及“智慧天线的未来”的主题演讲。大会期间还举办了显示器件、传感器、智造服务、智慧零售、数字艺术、移动健康、智慧健康服务领域的七大论坛,探讨了物联网各细分领域的技术、产品和应用。</p><p>近年来,BOE(京东方)持续推出智慧端口产品及解决方案,构建细分物联生态。在器件及方案领域,BOE(京东方)推出了包括BOE 8K显示终端、BOE 8K解码器及BOE 8K内容云平台的8K超高清显示解决方案,多款可弯曲、可折叠、可卷曲的柔性AMOLED显示及屏下指纹识别解决方案,以及应用于医疗、工业、信息交互、基因测序等领域的高端传感技术及解决方案;在物联网系统领域,BOE(京东方)为智慧零售、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细分领域提供创新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在智慧健康领域,BOE(京东方)通过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和数字化医院为用户提供了全面的健康服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img 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719b20b.png" title="5be2a9719b20b.png" _src="/data/upload/2018-11-07/5be2a9719b20b.png" alt="5be2a9719b20b.png"/></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BOE(京东方)全球创新伙伴大会•2018召开</span></p><p>自从2016年BOE IPC大会上提出“开放两端、芯屏气/器和”物联网发展战略以来,BOE(京东方)已与数千家全球伙伴进行合作。BOE(京东方)将持续开放应用端和技术端,推动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携手合作伙伴为全球用户带来优质体验的物联网创新应用和服务。</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0) ""
      ["addtime"] => int(1541520000)
      ["updatetime"] => int(1541581190)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80449)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2] => array(25) {
      ["id"] => int(6693)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67) "北京银行:三季报业绩稳健增长 资产质量持续向好"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41) "/data/upload/2018-10-31/5bd960f28978c.jpg"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4427) "<p>10月30日晚间,北京银行(601169)发布2018年第三季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以建设“十大银行”为战略目标,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凸显特色品牌优势,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坚守风险底线,创造了转型发展的新业绩。</p><p>表内总资产突破2.5万亿元,规模效益稳健增长。2018年前三季度,北京银行资产总额达到2.5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71%;营业收入411.17亿元,同比增长5.93%;净利润166.91亿元,同比增长6.82%;利息净收入329.44亿元,同比增长13.46%;成本收入比23.34%,管理效率继续保持行业优秀水平。</p><p>不良贷款率降至1.23%,资本充足水平稳步提升。持续强化全面风险管理,坚持严守底线、预设防线、稳健经营;科技引领风控指挥中心建设,加快智慧升级,推动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全口径”风险监测、“全流程”实时监控、“全机构”指挥互动能力。截至9月末,不良贷款率1.23%,较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78.08%,拨贷比3.4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水平较半年末提升12个BP,资本使用效率和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提升。</p><p>科技文化贷款余额突破2000亿元,特色品牌持续彰显。全行持续推进金融科技创新应用,探索网络融资新模式,推动小微业务向线上化、智能化、场景化转型。服务“中国芯”工程,支持集创北方、紫光国芯等一批集成电路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支持小米、京东金融、旷视科技、金山云等独角兽民营企业29家;创新推出“书香贷”特色产品,以及“文租贷”特色服务方案,提供“租、贷、保”一站式融资服务。截至9月末,文化金融、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分别为723亿元、1443亿元,分别较年初增加156亿元、263亿元,分别增长27%、22%,特色业务占比持续提升。</p><p>零售客户数突破2000万,转型升级持续发力。深入推进智能化转型,北京地区已有70%综合网点实现智能化改造,上线新版“掌上京彩”信用卡APP,用户体验与营销服务全面升级;发挥“富民直通车”品牌优势,个人普惠金融贷款较年初新增73亿,增幅近30%。截至9月末,全行零售客户突破2,000万户,管理零售客户资金量规模超过6,500亿元;零售贷款余额3,489亿元,较年初增长13.6%;储蓄存款余额2,821亿元,较年初增长13.4%。</p><p>分支机构数达623家,金融服务版图更趋完善。积极服务国家三大战略和北京“四个中心”战略布局、“一体两翼”功能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等,支持一大批重点项目实施。特别是,持续优化北京城乡网点布局,服务覆盖范围更加广阔。获批筹建宁波分行,更好地支持长江经济带建设。截至三季度末,已在全国12个主要省市设立24家一级和二级分行,全行分支机构总数达到623家。</p><p>全面升级手机银行4.0,坚持金融科技创新引领。截至9月末,北京银行手机银行4.0已全面投产,结合大数据、生物识别等金融科技手段打造智能化手机银行;丰富网点智能柜员机业务功能,日均结算量超过28,000笔,网点发卡量同比提升17%;全力推进顺义研发中心建设工程,打造技术领先、设施可靠的现代化科技研发中心和金融服务后台基地;积极筹建金融科技公司,全力打造金融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地,成为科技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新引擎”。</p><p>中荷两国领导人共同见证,开启与ING合作新篇章。10月16日,北京银行作为中方唯一金融企业代表参加中荷经贸论坛,并在李克强总理与荷兰首相吕特的共同见证下,与荷兰ING集团共同签署设立合资银行的谅解备忘录。此举既是北京银行落实金融开放政策的积极探索尝试,也进一步加深了双方引资、引智、引技、引制的全方位合作,开启了北京银行与外资合作的新篇章,成为中小银行推进金融开放的标志性事件。目前,北京银行品牌价值449亿元,位列中国银行业第7位。一级资本在全球千家大银行最新排名第63位,位居首都金融业第一位,连续五年跻身全球百强银行。</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0) ""
      ["addtime"] => int(1540915200)
      ["updatetime"] => int(1540972786)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70461)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
  ["news"] => array(10) {
    [0] => array(25) {
      ["id"] => int(69280)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87) "北交所对华维设计发出问询函,要求说明购买资产的必要性等问题"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2950)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张晓翀)1月7日晚间,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管理部对华维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维设计”)董事会、中威正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发出问询函。</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询函指出,1月7日,华维设计披露《购买资产的公告》《开展新业务的公告》,为进一步拓展业务板块,改善经营状况,拟以6300万元购买自然人廖红伟持有的九江正启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九江正启”或“标的公司”)51%股权,本次交易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询函要求华维设计结合上市公司及九江正启近两年业务开展情况、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变化情况、行业未来发展态势,九江正启行业地位、核心竞争优势、市场占有率、在手订单情况、与上市公司业务的差异性以及未来能否产生协同效应等,充分说明本次跨行业收购的必要性及合理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另外,问询函要求华维设计测算本次购买资产对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的影响,上市公司剩余营运资金是否充足,是否会对后续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核实并说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监高与九江正启的股东及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本次交易是否存在其他利益安排。</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标的公司定价及业绩承诺方面,说明九江正启截至2024年9月30日尚未盈利的原因,后续拟采取的改善盈利能力措施,以及如何与上市公司在业务、财务、人员等方面实现整合结合九江正启同行业公司收购定价情况等,说明本次购买资产定价合理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问询函还要求结合九江正启历史经营状况、在手订单情况、未来盈利预测等,量化说明本次业绩承诺指标的设定依据,并说明交易对手方廖红伟是否具备充足的业绩承诺补偿支付能力,后续拟采取何种措施保障业绩承诺足额补偿。请华维设计详细说明九江正启股权解除质押具体安排,是否存在前提条件以及由此引起的法律风险,并核实九江正启股权是否存在其他权利瑕疵,以及是否存在对外担保、潜在债务等风险。</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问询函请中威正信(北京)资产评估有限公司说明本次购买资产事项相关的资产评估过程中,采用资产基础法的原因及合理性、具体评估过程、主要假设、参数情况;说明本次评估仅采用资产基础法一种评估方法,是否符合资产评估执业准则的相关要求,并论证其他两种评估方法不适用的原因。</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9) "新京报"
      ["addtime"] => int(1736352000)
      ["updatetime"] => int(1736428588)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810)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1] => array(25) {
      ["id"] => int(67899)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9) "因高管报酬披露不实等违规事项收警示函 交大昂立屡遭处罚"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9213)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者 李晃 北京报道</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去年因年报“难产”而备受关注的交大昂立(600530.SH)近期再次成为焦点。12月3日,交大昂立发布公告称,由于存在年报中高管报酬披露不实等三方面违规事项,公司收到上海证监局出具的《关于对上海交大昂立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12月4日,交大昂立管理层在媒体说明会上对警示函中提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去年交大昂立及相关责任人就曾因未在法定期限内披露公司2022年年度报告遭上海证监局处罚,今年上半年又因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而被上交所通报批评。频遭处罚的背后,交大昂立业绩亦承受较大压力,2021年至2023年已连续三年出现亏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存在三方面违规事项</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警示函显示,经查,交大昂立存在三方面违规事项,其中第一项为“公司2016年、2018年年度报告中高管报酬披露不实”。</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交大昂立此前披露的年报数据,2016年交大昂立董监高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652.67万元,其中报酬最高的三名董监高分别为朱敏骏(时任副董事长、总裁)、葛剑秋(时任董事、常务副总裁)、杨国平(时任董事长),金额依次为132.5万元、98.5万元、97.5万元;2018年交大昂立董监高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505万元,其中报酬最高的三名董监高分别为朱敏骏、娄健颖(时任董事、副总裁)、李红(时任董事会秘书),金额依次为96.8万元、76.8万元、76.8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高管报酬披露不实外,交大昂立还违规解约审计机构。据悉,因对2022年度审计报告初步审计意见存在异议,2023年4月,在未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的情况下,交大昂立管理层擅自以公司名义向公司聘任的2022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机构中兴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发送《解除相关业务约定书的通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交大昂立还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的情形。警示函显示,2023年8月31日,交大昂立披露《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对2011年度至2021年度及2022年度各季度相关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更正金额及比例较大,反映出公司存在会计核算不规范、信息披露不真实的情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火速”回应关键问题</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2月4日,交大昂立在上海举行媒体说明会,公司管理层针对警示函中提及的高管薪酬披露、过往年报追溯调整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司为何选择在此时公开对外发声?交大昂立总裁助理夏景华表示,公司认为此次警示函可能让涉及全体股东利益的部分关键问题被误解。公司希望借此机会,让全体股东能够及时、充分地了解此次监管措施涉及问题背后的真实情况。</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说明会上,交大昂立管理层主要就第一条违规事项进行了回复。该公司认为相关事实并不是上市公司发放薪酬未经程序的信息披露瑕疵事项,实际事涉前任高管购买保险的“丑闻”。交大昂立常年法律顾问刘潇江介绍,警示函提到的高管报酬披露不实,是杨国平等五名前任高管,通过公司资金购买保险再退回个人账户的行为,没有任何公司文件能佐证此行为是给高管发放薪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本次说明会上,交大昂立管理层还介绍了该公司在2016年、2018年,购买团体险退保至杨国平、娄健颖、李红等个人账户的情况,并展示了相关资料。管理层称,杨国平等时任高管的这类行为,在证监会关于规范关联方资金占用的文件里早有明确界定,其实质是时任管理层滥用控制权侵占公司资产的行为,严重侵害公司和股东权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就应对上述情况的具体措施,夏景华透露,目前上市公司已就杨国平、朱敏骏等时任高管损害公司利益一事向法院起诉,法院已受理并立案,涉及案值为2103.93万元。不排除公司后续提起刑事诉讼,公司及大股东不会因警示函以及其他任何理由放弃对时任管理层责任的追索。</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交大昂立12月3日发布的《关于累计涉及诉讼、仲裁的公告》显示,截至公告披露日,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连续12个月内新增累计诉讼、仲裁案件金额约为4033.15万元(未包含延迟支付的利息、违约金、诉讼费用等),占公司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绝对值的13.68%。</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中案号为“(2024)沪0104民诉前调21964号”的诉讼处于“已立案”状态,标的金额(本金金额,不含利息、违约金)为2103.93万元。据悉,该案件原告方为交大昂立,被告方包括杨国平、朱敏骏、娄健颖、李红、李康明,案由为损害公司利益责任纠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近三年持续亏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开资料显示,交大昂立前身为上海交大昂立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于1997年经批准改制组建为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1年7月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主要业务为食品及保健食品的原料和终端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老年医疗护理机构的运营和管理,被称为“国内保健品第一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近年来交大昂立业绩发展承受较大的压力。根据交大昂立在2023年年报中披露,2021年至2023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3.63亿元、3.77亿元、2.9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依次为-0.08亿元、-4.99亿元、-0.35亿元,扣非净利润分别为-0.20亿元、-5.02亿元、-0.35亿元,公司近三年持续处于亏损状态。今年前三季度,交大昂立实现营业收入2.37亿元,同比下降5.4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3.74万元,实现扣非净利润11.42万元,公司虽整体扭亏为盈,但利润规模较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经济参考报》记者注意到,自去年陷入“年报难产”风波以来,交大昂立便频繁遭到处罚。据了解,交大昂立原定于2023年4月29日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和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然而公司2023年4月26日发布公告称,因在年报审计过程中发现多个事项涉及会计差错更正,预计无法在法定期限内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和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最终,直到2023年8月31日,交大昂立才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由于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未按时披露年报),证监会决定对交大昂立立案。2023年11月7日,交大昂立收到上海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年报“难产”外,交大昂立今年上半年还曾因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被处罚。据悉,2023年8月31日,交大昂立发布《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及追溯调整的公告》显示,公司采用追溯重述法对2011年度至2021年度及2022年度各季度相关财务报表进行了追溯调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中,2021年年报中,交大昂立调减了归母净利润4609.33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123.98%,更正后公司2021年度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中,公司调减了归母净利润380.36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41.49%;2022年半年报中,公司调减了归母净利润638.1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54.39%;2022年第三季度报告中,公司调减了归母净利润986.49万元,占更正前金额的26.69%。</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交所指出,定期报告是投资者关注的事项,可能对公司股价及投资者决策产生影响,公司理应根据会计准则对当期财务数据进行客观、谨慎地核算并披露,公司多期定期报告财务数据披露不准确,影响了投资者的知情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鉴于上述违规事实和情节,根据相关规定,上交所决定对交大昂立及时任董事长周传有,时任董事长(代董事会秘书)嵇霖,时任总裁蒋高明,时任财务总监潘许冰,时任董事兼财务总监曹毅予以通报批评。与此同时,上交所上市公司管理二部也因此对交大昂立时任总裁张云建予以监管警示。</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经济参考报"
      ["addtime"] => int(1733760000)
      ["updatetime"] => int(1733819786)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5300)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2] => array(25) {
      ["id"] => int(65541)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100) "拟IPO企业频接上市公司并购“橄榄枝” 科源制药拟购大股东旗下“老字号”"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6558)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转身投奔“自家兄弟”,老字号宏济堂不再“死磕”IPO。10月8日,科源制药公告称,公司正在筹划以发行股份等方式购买山东宏济堂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宏济堂”)控制权,并募集配套资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宏济堂与科源制药均为“力诺系”旗下公司,二者实控人均为高元坤。在资本市场上,宏济堂有过一段颇为曲折的“闯关”路:在新三板挂牌并谋求过“借壳”上市,后于2021年9月、2024年1月两次接受IPO辅导,均未有下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科源制药并购宏济堂,是拟IPO企业借并购曲线上市的最新一例。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将收购拟IPO企业的控股权,包括秦川物联拟收购派沃特、通威股份拟收购润阳股份等。多位接近监管和投行的人士认为,随着拟IPO企业的估值逐渐回落,越来越多企业将接过上市公司抛来的“橄榄枝”。</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力诺系”再谋资本运作</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科源制药与宏济堂均为“力诺系”旗下公司。公告显示,宏济堂的控股股东为力诺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力诺投资”)、力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二者合计持有其39.68%的股份。同时,力诺投资也是科源制药的控股股东。“力诺系”的掌舵人高元坤,亦是科源制药、宏济堂的实际控制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除了科源制药,“力诺系”旗下的特种玻璃板块于2021年11月上市,即创业板上市公司力诺特玻。20年前,“力诺系”的身影已在资本市场浮现,曾控股上市公司双虎涂料,后将其转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0年1月,“力诺系”便计划让医药板块的科源制药、宏济堂,“打包”上市。彼时亚星化学宣布,拟以资产置换和发行股份“同步走”的方式,注入宏济堂和科源制药各100%股权,以此转型为一家制药企业。但这笔重组耗时半年最终未能成行,亚星化学给出的原因是:交易各方对本次重组的交易价格、业绩承诺及补偿等核心事项未能达成一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之后,科源制药“单飞”成功,于2023年4月在创业板上市。今年上半年,科源制药实现营收约2.37亿元,同比增长5.64%;实现归母净利润约3609.11万元,同比减少29.52%。</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宏济堂曾在2021年9月、2024年1月两次接受IPO辅导,但终无下文。此前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宏济堂2017年至2019年的营收分别为4.89亿元、5.15亿元及4.6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010万元、4635万元及8386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宏济堂拟并入“自家兄弟”体内,意味着“力诺系”放弃了让其独立IPO的计划,而科源制药未来或将转型成为“中西并重”的药企。从业务上看,科源制药专注于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涵盖降糖类、麻醉类、心血管类及精神类等多个治疗领域。</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公司官网介绍,宏济堂现有151个文号,10个剂型、10个独家品规、10个产品被国家卫健委和山东省卫健委列入防治新冠病毒诊疗方案推荐用药,35个产品进入国家基药目录,90个产品进入医保目录,产品涵盖中成药、中药饮片、原料药、胶类中药、功能食品。</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与科源制药案例类似,年内还有多单项目属于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并购重组,如光智科技拟收购先导电科、双成药业拟收购奥拉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将并购目光锁定实控人、大股东旗下优质资产,同时分拆上市却在逐步遇冷。业内人士分析称,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更受鼓励,上市公司亦能借此整合内部优质资产,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做大做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拟IPO企业频接并购“橄榄枝”</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拟IPO企业放弃独立上市计划转而谋求被并购,成为年内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现象。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十余家上市公司宣布将收购拟IPO企业的控股权,包括秦川物联拟收购派沃特、通威股份拟收购润阳股份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例如,硅宝科技于6月12日公告,公司拟以现金方式收购嘉好股份100%股权。9月18日,硅宝科技宣布收购嘉好股份的第二次交割工作已完成,后者并表近在眼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登云股份收购速度科技折戟,则折射出并购交易的复杂性。对于重组终止原因,登云股份表示,公司与本次交易相关方对本次交易方案进行了多次论证和协商,因市场环境较本次交易筹划之初发生了较大变化,现阶段继续推进本次交易不确定性较大,为切实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经与标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协商一致,公司决定终止本次交易事项。</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资深并购专家认为,并购本身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为。披露过材料的拟IPO企业只能说明其有一定规范性和体量,并不一定是好的并购标的。上市公司如果想尽可能规避风险的话,应尽量围绕主业做整合,“蒙眼狂奔”式的并购风险很大。</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长期来看,IPO与并购历来有着此消彼长的“跷跷板”效应。IPO节奏放缓后,业内预计会有更多拟IPO企业进入上市公司的“并购池”。有投行人士分析称,除了少数“尖子生”以外,未上市企业不应执着于IPO。并购重组的政策支持力度较大,未上市企业可通过被上市公司并购实现曲线上市,这也是监管鼓励的方向之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拟IPO企业此前在上市预期下的估值较高,与并购相比存在较大的估值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易撮合。多位接近监管和投行的人士认为,此类企业估值回落也是个自然趋势,估值差的消化只是时间问题。随着估值走向合理化,越来越多企业预计将接过上市公司抛来的“橄榄枝”。</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上海证券报"
      ["addtime"] => int(1728403200)
      ["updatetime"] => int(1728551751)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2343)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3] => array(25) {
      ["id"] => int(64373)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85) "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将合并 打造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7269)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9月2日晚间,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双双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停牌公告。中国船舶与中国重工正在筹划由中国船舶通过向中国重工全体股东发行A股股票的方式换股吸收合并中国重工,以进一步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兴装强军主责主业、加快船舶总装业务高质量发展、规范同业竞争、提升上市公司经营质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2家公司刚刚披露的2024年半年报显示,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总资产分别为1743.42亿元、2019.74亿元。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解决同业竞争</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两船(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以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船舶集团”)优化现有科研生产体系和能力布局,对原属两大造船集团的科研与生产资源进行整合。其中,船舶总装作为中国船舶集团军民船业务的核心业务,主要由分属原两大集团的上市公司中国船舶、中国重工承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经过多年发展深耕,均形成了涵盖船舶制造、船舶维修、机电设备等船舶总装全产业链的生产制造体系,面向海洋安全、深海科学研究与资源开发等战略任务需要,持续推出全球领先的军民用产品。在此背景下,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在船舶总装领域业务重合度较高,构成同业竞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悉,本次重组旨在完成国资委《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关于做优做强国企主责主业提出的要求,解决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之间在总装业务领域的同业竞争问题,整合融合科研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推进各成员单位专业化体系化协调化发展,实现深化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落地,促进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抓住行业机遇</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打造世界一流船舶制造企业</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从行业来看,造船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周期行业,一般以十年为维度周期波动。经历前十年衰退后,2021年以来,航运市场需求稳步增长,船舶行业供需格局进一步改善,进入回暖阶段,景气度迅速提升。</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本轮周期中,中国船厂接单能力较上一轮上行周期明显增强,我国船舶制造业市场份额稳居世界第一。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造船三大指标同步增长。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250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4%;新接订单量542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3.9%;截至2024年6月末,手持订单量171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8.6%。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5.0%、74.7%和58.9%,造船市场进一步向中国集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轮周期和上一轮周期的区别在于产能扩张门槛提高,主要新增订单为大型船只、LNG等高附加值船舶,对成本控制和技术优势要求较高。”业内人士表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今年上半年,2家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中国船舶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60.17亿元,同比增长17.9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12亿元,同比增长155.31%。中国重工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21.02亿元,同比增长31.05%;归母净利润5.32亿元,同比增长177.13%。</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次重组将整合中国船舶、中国重工的优势科研生产资源和供应链资源,促进造修船先进技术的深度融合升级,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及下属企业深化改革,改善治理结构和治理能力,实现产业经营与资本运营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发挥协同效应,实现优势互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次重组完成后,存续上市公司将成为资产规模、营业收入规模、手持船舶订单数均领跑全球的世界第一大旗舰型造船上市公司,后续将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实力、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精湛的制造工艺、丰富的产品结构和生产线,抓住行业机遇,提升全球行业影响力,持续引领全球船舶工业发展,为中国船舶集团建成世界一流船舶集团、成为全球船舶行业的领军者奠定坚实基础。</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监管将持续深化改革</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为企业并购重组营造良好环境</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自去年以来,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深入推进,系列改革举措出台,为并购重组营造了良好环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具体来看,新“国九条”提出,“加大并购重组改革力度,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聚焦主业,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完善吸收合并等政策规定,鼓励引导头部公司立足主业加大对产业链上市公司的整合力度”。此次中国船舶、中国重工合并也是积极响应新“国九条”的号召。</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提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提升投资价值。多措并举活跃并购重组市场,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实施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引导交易各方在市场化协商基础上合理确定交易作价。支持上市公司之间吸收合并。优化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研究对优质大市值公司重组快速审核。</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6月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提出,更大力度支持并购重组。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开展产业链上下游的并购整合,提升产业协同效应。适当提高科创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着眼于增强持续经营能力,收购优质未盈利“硬科技”企业。丰富支付工具,鼓励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方式实施并购重组,开展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研究。支持科创板上市公司聚焦做优做强主业开展吸收合并。</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据记者了解,下一步,证监会将进一步深化并购重组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鼓励上市公司综合运用股份、现金、定向可转债等工具实施并购重组、注入优质资产,提高公司投资价值。</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2) "证券日报"
      ["addtime"] => int(1725292800)
      ["updatetime"] => int(1725416502)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6739)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4] => array(25) {
      ["id"] => int(63150)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4) "昔日“国民饮料”要来A股 国中水务拟间接控股北京汇源"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2444)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3年4月和7月,国中水务再度加码,两度受让上海邕睿所持诸暨文盛汇的股权,对北京汇源的间接持股比例上升至21.89%。</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一投资也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回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国中水务2023年年报显示,公司在该项目上实现投资收益8283.63万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的275.77%,成为公司扭亏为盈的最大贡献者。</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3年,国中水务实现营业收入2.17亿元,同比下降24.62%,实现归母净利润3003.86万元,上年同期为-1.16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参股公司诸暨文盛汇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27.45亿元,实现净利润4.09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国中水务在年报中表示,近年来国内包括污水处理在内多个传统环保板块的行业集中度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污水处理行业已经进入项目的“后建设时代”。严苛的环保督查和处罚对老项目的精细化运营和降本增效提出了挑战,一、二线城市市政污水处理市场趋于饱和,市场竞争激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面对行业发展状况,国中水务表示,公司将持续改善和优化现有项目的运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并适时整合和处置相关资产,改善和提高上市公司可持续盈利能力,不断推进公司战略转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如今,尝到甜头的国中水务选择再次加码:拟以支付现金的方式,收购上海邕睿持有的诸暨文盛汇不低于2.32亿元注册资本,收购完成后公司将累计持有诸暨文盛汇注册资本不低于8.16亿元,占该公司注册资本不低于51%的比例,从而间接控股北京汇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但由于本次交易尚处于初步筹划阶段,最终交易方式、交易的股权比例需在完成审计、评估后,以交易各方签署的正式收购协议为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国中水务表示,如果本次交易能够顺利实施,将优化公司资产结构,有利于提升公司的资产规模和盈利水平,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符合公司未来发展战略,本次交易不涉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对公司的股权结构不构成影响,预计未来将增加每股收益。</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2) "证券时报"
      ["addtime"] => int(1721664000)
      ["updatetime"] => int(1721713982)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9978)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5] => array(25) {
      ["id"] => int(62489)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9) "不断加强民事赔偿诉讼及诉调对接 支持投资者维护合法权益"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11651)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作为证监会设立的投资者保护公益性机构,近年来,投资者服务中心积极发挥专业作用,持续聚焦财务造假、欺诈发行、资金占用、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资本市场重大典型案件,通过诉讼实践,对各类违法责任主体追究民事赔偿责任,有效地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历年来,投资者服务中心共向人民法院提起各类民事追偿诉讼案件82起,支持约6万余名投资者获得赔偿近30亿元。同时,投资者服务中心通过诉调对接工作机制从人民法院接受委托委派调解案件7,900余件,调解成功5,800余件,投资者获赔近8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4年,投资者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大民事赔偿诉讼力度。目前,正在对上市公司(包括部分退市公司)的重大违法案件支持投资者向人民法院申请发起普通代表人诉讼9起,在审支持诉讼22起。</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下一步,投资者服务中心将继续做好资本市场重大违法案件的民事追偿工作,在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下,积极配合监管部门,不断强化行政、民事、刑事立体化追责体系,持续加大对资本市场违法责任主体的有力震慑,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特别是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以下为投资者服务中心典型案例介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一、特别代表人诉讼</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康美药业”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康美药业”长期、系统实施财务造假,在2016年至2018年虚增收入近300亿。2021年3月26日,投资者服务中心公开征集50名以上投资者委托,向法院申请转换特别代表人诉讼。2021年11月12日,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投资者服务中心代表的52,037名原告投资者胜诉,获赔24.59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新证券法实施后投保机构提起的首单特别代表人诉讼,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等违法犯罪行为起到强大震慑作用,增强市场各方的敬畏之心,高效化解群体性、涉众型纠纷,开启了中小投资者维权救济新途径。</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泽达易盛”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科创板上市公司“泽达易盛”存在欺诈发行、连续多年财务造假,2016年至2021年虚增收入5.6亿元。2023年7月21日,投资者服务中心公开征集50名以上投资者委托,向法院申请转换特别代表人诉讼。2023年12月26日,本案以诉中调解方式结案,投资者服务中心代表的7,195名适格投资者获全额赔偿2.85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科创板成立以来投保机构提起的首单欺诈发行特别代表人诉讼案,在法院组织下成为特别代表人诉讼和解第一案,有效提高司法效率,帮助中小投资者快速获赔,压实董监高、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责任,为全面注册制保驾护航,提高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二、支持诉讼</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3.“匹凸匹”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匹凸匹”2013年至2014年期间存在未及时披露多项对外担保、重大诉讼事项等多项虚假陈述行为。2016年7月20日,投资者服务中心支持投资者提起诉讼,要求实际控制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上市公司及时任财务总监承担连带责任。2017年5月19日,本案获一审胜诉判决,法院支持投资者获赔233.89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投保机构提起的第一单证券纠纷民事赔偿诉讼,也是全国首例证券支持诉讼,对依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上具有重要意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4.“联建光电”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联建光电”2014年至2016年通过虚构业务、跨期确认业务收入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和利润。2019年6月18日,投资者服务中心支持投资者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直接负责主管人员赔偿损失。2021年8月,本案获胜诉判决,投资者获赔9,164.94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投保机构提起的第一单以判决方式结案的“支持诉讼+损失测算+示范判决”案例,法院为投资者服务中心特设支持诉讼席位,委托并认可投资者服务中心子公司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简称中证法律服务中心)做出的损失测算,并将本案作为示范判决,对后续平行案件产生积极影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5.“恒康医疗”操纵市场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恒康医疗”控股股东兼实际控制人利用信息优势,与私募机构合谋实施信息操纵,以市值管理之名操纵股价。2018年8月1日,投资者服务中心支持投资者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控股股东、私募机构及其实际控制人承担连带责任。2021年1月15日,本案获二审胜诉判决,投资者获赔5,000余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投保机构提起的第一单操纵市场民事赔偿诉讼,也是《证券法》颁布以来全国首单操纵市场支持诉讼并获胜诉的案件,实现了操纵市场民事赔偿实务领域“零突破”。</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6.“退市金钰”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退市金钰”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虚构销售和采购交易,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及利润总额等。2021年4月,投资者服务中心支持投资者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虚假陈述民事赔偿诉讼,将实际控制人列为第一被告。本案一审、二审、再审均获胜诉,投资者共获赔16.27万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投资者服务中心历经一审、二审及再审均获胜诉的证券纠纷支持诉讼案例,且是虚假陈述新司法解释施行后,全国首单判令实际控制人承担第一责任的案件,压实了实际控制人的主体责任,使其不因公司退市而逃避追责。</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三、股东代位诉讼</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7.“大智慧”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1年4月2日,“大智慧”公告已就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向投资者赔偿约3.25亿元。2021年4月起,投资者服务中心两次发函督促上市公司向董监高等相关责任人追偿。因上市公司怠于履行追偿职责,投资者服务中心以一件约86万元的民事判决书为依据,于2021年9月10日提起诉讼,将控股股东、董监高等列为被告和第三人。2023年2月20日,控股股东全额向上市公司赔偿本案诉请损失,上市公司在股东代位诉讼的推动下就剩余赔偿款项向董监高追偿,提起衍生诉讼,控股股东当庭调解同意分四期赔偿上市公司全部损失,上市公司共获赔3.35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全国首单投保机构股东代位诉讼及其衍生诉讼,投保机构的诉讼目的全部实现,通过股东代位诉讼向“关键少数”追偿,督促上市公司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8.“ST摩登”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022年7月,投资者服务中心关注到“ST摩登”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约2.4亿元且久拖不还,随后两次向“ST摩登”发函督促上市公司及时向控股股东追偿,但上市公司怠于追偿。2022年9月9日,投资者服务中心向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立案,将控股股东及三名主要责任人(包括实际控制人、董事及高管)列为被告。2023年9月28日,本案一审判决胜诉,判令控股股东向上市公司归还占用资金约2.4亿元,实际控制人、时任董事长兼董事会秘书,时任董事兼总经理,以及时任董事兼财务总监对占用资金分别在100%、70%、10%范围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目前本案二审已开庭审理完毕。</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全国首单投保机构针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资金占用提起的股东代位诉讼案件,投资者服务中心通过追究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董事、高管等主要责任人对占用款项的民事赔偿责任及连带责任,警示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等大股东规范运作,有效纠治上市公司大股东资金占用乱象。</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9.“ST华铁”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ST华铁”实际控制人通过关联方公司于2018年至2022年持续非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达13亿余元。投资者服务中心两次发函请求上市公司向实际控制人等起诉追偿。因上市公司怠于起诉追偿,投资者服务中心代位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提起诉讼,并将八家实际资金占用方、一家质押担保方和上市公司列为第三人。目前本案已获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首单资金占用涉巨额诉讼费的投保机构股东代位诉讼案件,也是投保机构配合行政监管严厉打击大股东资金占用、推动健全行民刑立体化追责体系的典型案例。</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四、上市公司群体性纠纷调解</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0.“方正科技”虚假陈述纠纷调解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市公司“方正科技”在2004年至2015年报中未披露重大关联交易事项。投资者服务中心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法院进行损失测算,并作为示范判决,2019年5月,上海金融法院一审判决4名投资者获赔26.75万元,同年8月7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二审维持原判。2019年至2023年,上海金融法院将本案平行案件委派给投资者服务中心所属专门调解机构--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调解,目前2,078名投资者共计获赔金额1.06亿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全国首单示范判决,也是投保机构首次作为第三方专业机构辅助法院进行损失测算,且是全国首例根据示范判决引导纠纷调解的案例,是“损失测算+示范判决+纠纷调解”的首次综合运用,对高效解决群体性证券纠纷具有积极影响。</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11.H上市公司虚假陈述纠纷调解案</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H上市公司因连续多年财务造假受到行政处罚。2022年,北京金融法院对投资者与上市公司证券虚假陈述责任纠纷案作出判决,判令上市公司赔偿投资者相应损失。2023年,北京金融法院将本案平行案件委派给中证法律服务中心进行调解。截至2024年6月,累计已完成714起案件调解,投资者获赔金额6,703余万元。目前本案平行案件仍在陆续调解中。</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本案是首次批量运用最高人民法院与证监会“总对总”在线调解系统,以“示范判决+纠纷调解”方式化解的上市公司涉众型虚假陈述纠纷。</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9) "新华网"
      ["addtime"] => int(1719331200)
      ["updatetime"] => int(1719386660)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18507)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6] => array(25) {
      ["id"] => int(59034)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5) "沪深交易所对宁波灵均采取监管措施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2583)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2月20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消息,针对宁波灵均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宁波灵均”)名下证券账户异常交易,对其采取监管措施,并启动公开谴责程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深交所表示,2月19日,深交所在交易监控中发现,9:30:00至9:30:42,宁波灵均名下多个证券账户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交易指令、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下单,卖出深市股票合计13.72亿元,其间深证成指快速下挫,影响了正常交易秩序,构成异常交易行为。今年以来,宁波灵均名下证券账户已多次因异常交易行为被深交所采取书面警示等监管措施,但其仍未改正,继续发生异常交易行为。</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深交所决定,从2024年2月20日起至2024年2月22日止对宁波灵均名下相关证券账户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限制其在上述期间买卖在深交所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并启动对宁波灵均公开谴责纪律处分的程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交所表示,2月19日,上交所在交易监控中发现,9:30:00至9:31:00,宁波灵均管理的多个产品大量卖出沪市股票合计11.95亿元,其间上证指数短时快速下挫。经查明,宁波灵均上述交易违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规则中“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或者下达交易指令进行程序化交易,影响本所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规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上交所决定,从2024年2月20日起至2024年2月22日止对宁波灵均管理的相关产品连续实施暂停投资者账户交易的监管措施,即暂停相关产品账户在上述期间在上交所上市交易的所有股票交易,同时启动对宁波灵均予以公开谴责的纪律处分程序。</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深交所表示,将坚决落实监管要“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的要求,坚守监管主责主业,持续加强交易监管,对影响市场正常交易秩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始终保持严的基调和“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快速反应、重拳出击。上交所表示,将坚守监管主责主业,坚持以投资者为本,严管影响市场平稳运行、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沪深交易所同时提醒投资者依法合规交易,共同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记者姚均芳)</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9) "新华社"
      ["addtime"] => int(1708358400)
      ["updatetime"] => int(1708432301)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29420)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7] => array(25) {
      ["id"] => int(58911)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4) "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3年末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为3608家"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661)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境内股票市场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为3608家。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为上市公司数量前三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协会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境内股票市场共有上市公司5346家,沪、深、北证券交易所分别为2263、2844、239家。分控股类型看,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公司数量分别占比26%、74%。广东、浙江、江苏上市公司家数分别为872、702、690家,汇集超40%上市公司。(记者姚均芳)</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9) "新华社"
      ["addtime"] => int(1707580800)
      ["updatetime"] => int(1707629815)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23089)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8] => array(25) {
      ["id"] => int(58799)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112) "中央汇金公司扩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增持范围 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750)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img src="http://www.news.cn/fortune/20240206/a92994c909d14a2f9bd892c57f26ada6/20240206a92994c909d14a2f9bd892c57f26ada6_20240206e3ef8e17052d4774b7251c52b0985e75.jpg" style="font-size: medium; white-space: normal;"/></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 楷体_GB2312, SimKai;">中央汇金公司官网截图</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中央汇金公司6日发布公告表示,中央汇金公司充分认可当前A股市场配置价值,已于近日扩大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增持范围,并将持续加大增持力度、扩大增持规模,坚决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9) "新华社"
      ["addtime"] => int(1707148800)
      ["updatetime"] => int(1707191162)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29627)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9] => array(25) {
      ["id"] => int(58472)
      ["type"] => int(1)
      ["relation_1"] => int(2)
      ["relation_2"] => int(21)
      ["title"] => string(78) "超四成资金用于项目场地投入 京北方11.30亿元再融资引关注"
      ["keywords"] => string(0) ""
      ["description"] => string(0) ""
      ["img"] => string(0) ""
      ["image"] => string(0) ""
      ["filename"] => string(0) ""
      ["fileone"] => string(0) ""
      ["content"] => string(8688)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首发募投项目要么延期、要么终止,京北方(002987.SZ)又抛大额融资计划建设多个募投项目。公司拟发行可转债募资总额不超过11.30亿元(含本数)用于三个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近期,京北方收到深交所关于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的审核问询函,被问及再融资的必要性、是否具备同时实施多个项目的能力等。此次再融资,京北方共有超四成募资用于项目场地投入,也引发市场关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多个首发募投项目延期</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京北方成立于2009年,是金融科技驱动的金融IT综合服务提供商,主要向以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公司已实现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全覆盖,并持续扩大对中小银行、非银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客户的开拓和服务。公司于2020年5月在深交所上市。</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公告显示,京北方前次募集资金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首发募资9.26亿元,募投项目包括金融IT技术组件及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升级建设项目(简称“金融IT项目”)、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的创新技术中心项目(简称“创新技术中心项目”)、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项目(简称“服务基地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其中,服务基地项目经股东大会审议终止并将节余募集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14250万元,该项目承诺效益为年均新增销售收入23349.11万元,增加净利润2232.12万元;金融IT项目和创新技术中心项目存在变更和延期的情形,实施方式由在中关村区域购买办公楼实施变更为租赁实施,后变更为自建办公楼实施,上述项目延期两次,目前预计达到可使用状态日期为2026年5月31日。</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于首发募投项目的实施进度,深交所连发多问,要求公司说明服务基地项目终止的原因及合理性,终止项目并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是否损害上市公司利益,前次募投实际补充流动资金比例,是否符合《证券期货法律适用意见第18号》的相关规定;前次募投项目金融IT项目和创新技术中心项目最新进展,项目实施的具体地点,是否与本次募投项目重合,前募项目的投入、成本和效益与本募是否能有效区分,前募项目相关备案、环评、土地等进展情况,是否能按计划实施,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还问及公司前募项目实施方式由购买办公楼实施变更为租赁实施,再变更为自建实施的原因及商业合理性,量化测算变更实施方式后对预计效益的影响,是否存在无法达到承诺效益的风险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前,京北方2023年4月12日公告称,公司拟将募投项目“金融IT项目”“创新技术中心项目”实施方式由在中关村地区购买办公楼实施变更为自建研发中心实施,同时将项目建设期延长3年。同日,公司披露称,拟使用不超过8.3亿元购买土地使用权并建设研发中心,土地面积约70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25000平方米。项目用途作为公司研发中心及募投项目实施地点;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及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根据相关公告,公司已支付出让价款3.3亿元。公司目前已取得相关不动产权证书后,将建设研发中心。</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超四成资金用于项目场地投入</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次再融资,京北方拟发行可转债募资总额不超过11.30亿元(含本数)用于三个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2023年6月27日,公司披露的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预案显示,公司拟投入募集资金6997.16万元用于盘庚测试云建设项目(简称“测试云项目”);60555.08万元用于金融数字化解决方案研发及迭代项目(简称“金融数字化项目”);29190.67万元用于数智创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及16257.09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记者注意到,上述募投项目中的资金有近四成用于场地投入,具体包括技术人员办公区等工程建造。其中,测试云项目场地投入为3058.83万元;金融数字化项目场地投入为25974.78万元;数智创新技术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场地投入16458.42万元;合计共4.55亿元,约占募资总额的40.26%。</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对于此次再融资中的项目场地投入,是否用于前述首发募投项目中涉及的“自建研发中心”?2024年1月19日,京北方证券部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上述场地投入是有部分用于建设研发中心的,但不全是,具体可以看公司后续回复函中的详细披露。</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深交所也在审核问询函中提出了相关疑问,并要求公司说明本次募投项目预计新增人员的具体情况,结合公司现有办公面积、现有人员及人均办公面积、募投项目人员规划及人均办公面积、同行业可比项目用地面积和办公面积等,说明本次募投项目新增建筑面积合理性等。同时结合公司在建工程的具体情况、前次募投项目进展、本次募投项目建设规划、人员及技术储备情况、以往经验等,说明公司是否具备同时实施多个项目的能力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strong>应收账款账面价值持续上升</strong></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近年来,京北方业绩呈现稳健增长,其应收账款也“水涨船高”。2020年至2022年及2023年1月至9月(下称“报告期”),京北方分别实现营业收入229256.85万元、305426.22万元、367328.40万元和312260.9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35.90%、33.22%、20.27%和15.36%。报告期各期,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7.95%、23.58%、22.50%及23.68%,净利率分别为12.04%、7.55%、7.54%及7.97%。</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56348.18万元、77255.43万元、77718.69万元和122841.66万元,合同资产余额分别为17284.26万元、31167.30万元、52100.70万元和84429.53万元,占流动资产比重呈增加趋势。</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京北方称,报告期内,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呈持续上升趋势,主要系公司营业收入增加及回款周期较长的信息技术服务业务占比增加所致。此外,2023年9月末应收账款规模显著增加,与公司收款主要集中在年末,前三季度回款相对较少相关。公司应收账款占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公司客户主要为银行类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强、信誉良好、回款能力强,公司按照谨慎性原则对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2020年至2022年,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4.66次/年、4.57次/年、4.74次/年,较为稳定。</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不过,报告期各期,公司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合同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均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具体来看,公司应收账款坏账计提比例分别为3.95%、5.18%、5.06%和5.52%,最近三年,公司合同资产减值计提比例分别为3.58%、3.33%和3.40%。</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深交所下发的问询函中,要求公司说明报告期内应收账款余额大幅增加的原因,不同组合客户应收账款余额与该组合客户营业收入规模是否匹配,公司应收账款账龄、信用政策、期后回款情况等是否与同行业可比公司存在差异,坏账计提比例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原因,是否存在大额坏账计提风险等。</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此外,京北方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人员占比较高的问题,也引起监管关注。截至最近一期末,京北方用工总人数为29335人,其中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人员人数为17569人,占比为59.89%。深交所要求公司说明报告期内公司员工数量变化情况,人数变化与收入趋势的匹配性和合理性,业务流程外包服务人员占比较高的合理性,是否符合客户要求及行业惯例等。(记者 张娟)</p>"
      ["author"] => string(0) ""
      ["newsfrom"] => string(15) "经济参考报"
      ["addtime"] => int(1706025600)
      ["updatetime"] => int(1706173931)
      ["username"] => int(1)
      ["updatename"] => int(1)
      ["index_rec"] => int(0)
      ["list_rec"] => int(0)
      ["isfree"] => int(1)
      ["hits"] => int(31928)
      ["orderby"] => int(0)
      ["audit"] => int(1)
      ["status"] => int(1)
    }
  }
}
股票
行业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