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体现协调当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的不平衡,进一步深究我们团队的实践课题研究。广东海洋大学尽汕尽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于2018年7月深入广东省汕尾市展开为期7天以“社会变迁视觉下当地戏班的生存境遇研究——以汕尾白字戏为例的”为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服务队初到实践地陆丰湖口村大合照
本次调研的开展地主要是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河西镇和海丰市及其周边区域。被誉为“戏剧之乡”的汕尾市,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早在秦汉至南宋时期,这里的原始居民便迎来了中原、佛、道文化,并通过长期的磨合之后,滞留下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并产生了多姿多彩、风味浓郁的民间艺术文化。海陆丰白字戏自明初从闽南流入后,便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经过数百年的磨砺和兼容,铸成了剧种稀有之为稀有的鲜明特色,是白字戏典型代表地。
实践服务队采访曾老先生时的照片
7月19日,服务队展开了第四天的调研活动,走访了被誉为“汕尾戏剧之乡”的汕尾海丰沙港村,与先前联系好的曾向绸老先生进行了会面并对其进行了采访。74岁高龄的曾老,神采奕奕的他,脸上始终挂着笑容。曾老为惠海陆沙港老班白字戏戏剧团,从14岁开始学艺,17岁开始戏曲教学,具有60多年的从艺时间,是一位既会唱白字戏又会唱正字戏的资深老艺人。在谈论到作为一名白字戏的资深的老艺人时是如何看待白字戏戏班以后的传承与发展的,曾老眉头紧锁,深深吐了一口气,回答说,对于白字戏的传承是需要的年轻血液的注入,才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戏曲文化,但白字戏学艺的过程太过艰辛了,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吃不了这种苦头的,且学艺在短时期内回报少,有感兴趣的年轻人想学艺,但却招到其父母的反对。而对于戏曲的创新,因汕尾白字戏戏班大多为民间私人戏班,想要创新是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的,现在的白字戏戏班大都是在原有的戏曲目录上转换唱腔,真正意义的创新改革是很少的。但如果戏曲没有创新是很难有发展的。
实践服务队与曾老先生在其家门口的合照
从与曾老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他那种有心而无力的无奈。也可以了解到,白字戏戏班的在当下的生存境遇是不容乐观的。白字戏需要传承,但缺少传承人;白字戏需要创新,但缺少资金。白字戏的发展对于白字戏戏班的生存尤为的重要。那么白字戏到底如何发展,何去何从,这仍然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这也是我们此次实践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 热点关注 Hot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