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伏天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总称,2019年三伏时间:初伏:2019年7月12日(农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农历六月十九);中伏:2019年7月22日(农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农历七月初十);末伏: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2019年8月20日(农历七月二十)共持续40天从2019年7月12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
为什么三伏天,有些是30天?有些是40天?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古代用“干支纪日法”,用天干与地支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
最热的夏天属火,庚属金( 火克金 ),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自此,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 ( 10天 );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中伏到末伏有时10天,有时是20天。因为夏至与立秋之间如果出现4个庚日,中伏是10天,但如果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三伏的总长度有时是30天,有时是40天。
三伏天阳盛于外而虚于内,远离一切阴寒“冬至”与“夏至”是一年中,阴阳转化的两个转折点。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复生,阴气开始消退,到夏至,阳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阴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
从夏至开始,阴气开始复生,阳气开始消退,到冬至,阴气的盛复达到了顶点,同时阳气的消退也趋于尽头。
根据阴阳制约关系,在夏季三伏天,阳气最旺和体内寒凝之气易解之时,扶益阳气,可达到祛寒目的,从而使失衡阴阳达到稳态。所以夏季借天地之阳气再借灸之力一把阳,把体内寒气祛走……事半功倍!
暑、湿、热是伏天的气候特点,在暑湿交织之下,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常有口渴身热、心烦气躁、身重困倦、食欲下降等不适症状;而暑天人体阳气浮散于上,出汗较多,又易伤津耗气。当以解暑祛湿、敛阳固表为重点,切不可过分贪凉。
1、切记不可过度吹空调
长期生活在空调的冷环境里,则易损伤人体的“卫表之阳”和“肺阳”,易患感冒、咳嗽、哮喘,甚至会加重这些疾病在冬天发作的机会;
2、不可过度过度贪食冰镇冷饮
过度贪食冰镇冷饮,极易损伤“脾阳”和“胃阳”,以致诱发胃痛、腹泻,有些人即使便秘,最终发现大便还是不成形,可见还是寒啊。
此外,中医主张以通为用,以通为补 ,疏通六腑,畅达气机,升清降浊。所以一年当中,在夏至、入秋之前,都不宜过补。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 热点关注 Hotatt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