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平台“代”章子欣父亲发声,别忘了流量之上有伦理
2019年07月15日
分享:

备受关注的杭州9岁女童被两位租客带走事件,以悬疑剧始,以悲剧终——7月13日,浙江警方的一纸DNA鉴定,确认了“女童离世”的消息;14日晚,当地警方认定女童死因符合生前溺水死亡特征。谜底渐次揭开,而公众对女童遭际的同情也达到峰值。

女童遭受不测有多不幸,消费其不幸就有多不堪。7月13日,百度方面的一记“神操作”,就因消费女童而引发了众怒:当天午间,疑似女童章子欣的遗体被找到,但在遗体身份尚未完全确定、章子欣父亲正赶赴现场之际,百度新闻编辑却未经本人确认,在认证为“章子欣父亲”的百度账号迅速发布动态,称“刚刚得知我的子欣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并发出颇显“塑料父女情”的哀悼。

孩子都没了,还不忘发帖,语气还这么“正式”,女童父亲因此动辄得咎。但家属否认、媒体查证,很快让“锅”归原主,百度新闻也栽进了自己挖下的坑里。在首次发声明称章父账号属实、回避“内容是谁所发”这个核心问题,遭到网友又一轮质疑后,百度新闻官方13日晚再发声明,坦承未经章父确认擅自发文,并开除了责任编辑。

如果说,租客带走女童事件是蹊跷连着蹊跷,那涉事内容平台“替”章子欣父亲发声则是荒唐叠着荒唐。这样“秀操作”,秀的是流量饥渴下的无下限。

就拿越俎代庖式“代运营”做法来说,这跟个人账号的运作路径无疑有些抵牾。通常而言,入驻内容平台的个人账号是个人的线上“麦克风”,代表的是个人,也多由本尊“打理”,自己创作内容、点击发送按钮。自媒体之“自”,本就对应着这样的自主自为。

可百度内容平台这次的“代运营”模式手伸得有些长:打的是“章子欣父亲”现身说法的名义,账号却是他们开的,内容是他们拟的,发布是他们代劳的,所有步骤留给章父的,只有“签字不画押”式确认。而那条借章父之口提前“确认”遗体身份的关键信息,就连“征得本人同意”都没做到,属于擅自发文。

这暴露的,看似只是编辑操作失范的问题,实则涉事内容平台权责边界的失守。网上很多人说这是“官方盗号”,这未必确切,可平台越界却是确凿事实。平台挟掌握了账密之利,在个人账号上“代为发声”甚至“不告而发”,再诱导公众误认为那是当事人说法,这既是误导,也会让人对个人账号内容权属产生怀疑。

越俎代庖式“代运营”的问题主要是操作流程越界,在警方DNA检测确认遗体身份前就替“章子欣父亲”宣告女童已遇害,则反映了信息传播伦理的匮乏。

毫无疑问,热点事件也是流量富矿和注意力集中地,蹭一下无可厚非。可急着将他人悲剧变成流量引线,以至于冒用当事人名义擅自发布消息,明显用力过猛。百度新闻在噩耗的“靴子”还没落地前,就先下“结论”为强,这样“抢跑”或许确实能抢得首发或独家,却抢没了起码的新闻伦理,更失却了敬惜生命的人文伦理。

犹记得,几年前曾热传的爆款文《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里,想象出了一幅“人性VS新闻性”的冲突场景,这终归是不谙新闻操作规律者的偏颇揣想。但信息平台在遗体身份跟女童画上等号前,就“代”章子欣父亲提前宣布女儿的死讯,却将“流量至上VS人本位”的价值冲突直接呈现于公众面前。这般吃相,未免太难看。

更何况,疑似女童遗体刚打捞出时,章父正处在心存一线期许跟或遭丧女之痛的沉痛之中,在此之际发消息让其确认“悼念语”,无异于伤口上撒盐——章子欣家人是“受访者”之前先是“受害者”。比起不分场合时机地撬动其嘴,以获取“首发”“独家”,难道不该顾及起码的传播伦理,充分考虑到他们的精神状态,着力帮他们走出悲恸意绪?

这让人想起去年“空姐遇害案”中,有公号在相关文章中植入性联想和色情描述,最终引发全网声讨;也让人想起前不久“学霸弑母案”后,有公号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北大弑母案嫌疑人吴谢宇此前认识的‘性工作者’”所知道的“弑母真相”,结果也遭到一片质疑。

本质上,这些都是起于蹭热点抢热度引流量、终于兜售“人血馒头”的越线操作,也表明,在散布型传播网织就的新型传播格局里,每个自媒体就是个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经纬中,所以也必须受到内容生产规则与信息传播伦理的约束。自媒体既然含有“媒体”二字,就该恪守媒体伦理。

比起个人账号,内容分发和信息发布平台更有必要严守信息传播伦理。在当下,很多内容平台因体量巨大,已成了信息供给层面的网络基础设施。作为百度内容出口的关键渠道百度APP,目前日活已超1.9亿,其用户规模远超其他几个新闻门户类应用,也是巨量级的信息平台。

在平台责任正从“避风港原则”下的信息连接者责任转变为“红旗法则”下的主体责任的大背景下,这类平台非但自身当严守传播伦理,还应尽到“把关者”责任,将那些违反法规伦理的信息过滤剔除。

可在这起事件中,借章父之口编造消息的,不是某个“冒名”账号,而是百度内容平台。“大应该有大的样子”,这么大的平台,却出现为抢发新闻“代”章子欣父亲发声的操作硬伤和违反伦理之举,这比个人自媒体越界影响更坏。也难怪公众将此事跟之前的“旧账”打包解读,直指其价值观出了问题。而“大的样子”内含的质素,就包括拥有正向价值观与恪守基本伦理。

说到底,对内容和信息平台来说,有些底线不可违,有些基本伦理必须守。流量诚可贵,但别忘了,流量之上有伦理。

□作者:郭敬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文中内容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用户将之作为消费行为参考,本网敬告用户需审慎决定。本网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

当前评论0
评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