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俄两国签署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谅解备忘录
2021.03.09
- 3月9日,经两国政府批准,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总经理罗戈津通过视频会议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合作建设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航天局与俄罗斯国家航天集团公司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广泛合作,面向所有感兴趣的国家和国际伙伴开放,加强科学研究交流,推进全人类和平探索利用太空。国际月球科研站是在月球表面或月球轨道上建设可进行月球自身探索...
-
-
北斗三号全球系统运行稳定 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
2021.03.04
-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李国利、齐晓君)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以来,运行稳定、持续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系统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经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实时测试表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测速、授时精度,以及服务的可用性、连续性等,均满足指标要求。系统服务能力步入世界一流行列,特色服务得到全面部署。北斗区域短报文通信、全球短报文通信已面向大众用户和部分实际用户提供服务;星基增强服务正面向民航、海...
-
-
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全面进入投水功能验证阶段
2021.03.04
-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胡喆、陈席元)记者4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获悉,AG600项目研制加速推进,001架机在成功完成陆上、水上、海上首飞之后,于3月4日在湖北荆门漳河机场完成灭火任务系统首次科研试飞,飞机状态良好。目前,AG600飞机全面进入投水功能验证阶段,并将于年内完成投水灭火试验。投水功能试飞验证,是为了检查飞机灭火任务系统的工作情况和飞机在投水过程中的响应特性,有效验证灭火任务系统总体设计方案的合...
-
-
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将实现百颗卫星年产能力
2021.03.04
- 新华社北京3月4日电(记者李鲲、吴雨)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建设的基于云的小卫星科研生产基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目前初步具备试运行条件,正式运行后将实现年产百颗卫星的能力。这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杰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所介绍的。马杰表示,截至2020年12月,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6个单体建筑已具备竣工验收条件,卫星智能生产线突破了适应多品种变批量需求的...
-
-
“中国天眼”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 将向全球征集观测项目建议
2021.03.03
- 新华社北京3月3日电(记者 任沁沁、董瑞丰)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已发现300多颗脉冲星。今年4月1日至5月15日,将向全世界征集观测项目建议,7月20日公布评审结果,8月开始安排FAST观测时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FAST科学委员会主任武向平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天眼”向世界全面开放,彰显了充分合作的理念。武向平介绍,FAST综合性能全球领先,极大拓展...
-
-
我国将发射全球首颗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卫星
2021.03.02
- 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任沁沁)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中全球首颗搭载主动激光雷达二氧化碳探测的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将于2021年7月出厂待发射,实现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全天时、高精度监测。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卫星气象研究所所长、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张兴赢在京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该项目于2015年1月先期攻关立项,2017年8月工程研制立项,历经六年时间,有望今年下半年出厂待发射。他介绍,这颗大...
-
-
中国主导国际团队研发新型可编程光量子芯片
2021.02.28
- 新华社华盛顿2月27日电(记者谭晶晶)中国科研人员主导的国际团队26日在美国《科学进展》期刊上发表论文说,他们研发出一款新型可编程光量子计算芯片,实现多种图论问题的量子算法求解,有望应用在数据搜索、模式识别等领域。国防科技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山大学、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等中国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与多国科研人员合作,采用硅基集成光学技术,设计并研发出这款新型可编程光量子计算芯片,能够实现多粒子量子漫步的完全可编程动态模...
-
-
科技部:将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项目
2021.02.26
- 新华网北京2月26日电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会上表示,面向“十四五”,围绕推动产业链高端化的问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前沿技术部署,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育种等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项目。在评价“十三五”期间科技创新目标完成情况时,王志刚表示,“十三五”以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他在会上公布数据称,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5年...
-
-
清华在新型加速器光源研究中取得进展 有望助力光刻机研发
2021.02.25
- 新华社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魏梦佳)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唐传祥研究组与德国的研究团队25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报告了一种名为“稳态微聚束”(SSMB)的新型粒子加速器光源的原理验证实验。据悉,这项重要研究有望为光子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机遇,并助力EUV(极紫外)光刻机的自主研发。据了解,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利用波长1064纳米的激光操控环形加速器内的电子束,使电子束绕加速器一整圈(周长48米)后形成精细的微结构,...
-
-
比超级计算机快百万亿倍仅是量子计算“星辰大海”的第一步
2021.02.25
-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费曼提出了按照量子力学规律工作的计算机的概念,这被认为是最早的量子计算机的构想,此后科技界就没有停止过探索。近年来,量子计算机领域频频传来重要进展:美国霍尼韦尔公司表示研发出64量子体积的量子计算机,性能是上一代的两倍;2020年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等人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九章”;2月初,我国本源量子计算公司负责开发的中国首款量子计算机操作系统“本源司南”正...